| 引 言 | 第1-14页 |
| 第一章 《新巴塞尔协议》中的银行资本监管框架 | 第14-26页 |
| ·《巴塞尔协议》资本监管框架概述及其发展 | 第14-17页 |
| ·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产生及其特点 | 第14-16页 |
| ·对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修订 | 第16-17页 |
| ·《巴塞尔协议》的原则及其地位 | 第17页 |
| ·《新巴塞尔协议》的银行资本监管框架 | 第17-22页 |
| ·《新巴塞尔协议》的产生及主要内容 | 第18-21页 |
| (1) 三大支柱 | 第19-20页 |
| (2) 三类风险 | 第20页 |
| (3) 三种方法 | 第20-21页 |
| ·《新巴塞尔协议》的特点 | 第21-22页 |
| ·《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安排及市场环境要求 | 第22-26页 |
| ·《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安排 | 第22-23页 |
| ·《新巴塞尔协议》对适用环境的要求 | 第23-26页 |
| 第二章 我国银行资本监管现状及与新协议之距离 | 第26-41页 |
| ·我国银行资本监管状况回顾(1998- | 第200326-31页 |
| ·我国银行资本监管体制沿革及相关法规 | 第26-28页 |
| ·国有银行资本金充实战略的实施 | 第28-29页 |
| ·对不良资产的处置 | 第29-30页 |
| ·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的加强 | 第30-31页 |
| ·我国银行资本监管水平与新协议的差距 | 第31-36页 |
| ·资本充足率明显偏低 | 第31-33页 |
| ·风险管理和风险评级体系不完善 | 第33-34页 |
| ·监管机关的监管能力不足 | 第34-35页 |
| ·信息披露透明度不够 | 第35-36页 |
|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出台及与新协议之比较 | 第36-41页 |
| ·《办法》尝试构建中国的银行资本充足监管框架 | 第36-37页 |
| ·《办法》与新协议差异分析 | 第37-39页 |
| (1) 资本定义 | 第37页 |
| (2) 信用风险计算 | 第37页 |
| (3) 市场风险 | 第37-38页 |
| (4) 监管检查 | 第38页 |
| (5) 信息披露 | 第38页 |
| (6) 执行时间 | 第38-39页 |
| ·从《办法》看我国银行资本监管的演变趋势 | 第39-41页 |
| (1) 资本管理模式有效性不断增强 | 第39页 |
| (2) 资本配置满足监管资本的要求 | 第39-40页 |
| (3) 在资本监管框架下形成良好的披露机制 | 第40页 |
| (4) 逐步确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银行资本监管的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 | 第41-51页 |
| ·国际银行资本监管发展趋势初探 | 第41-44页 |
| ·金融监管将更加强调激励相容 | 第41-42页 |
| ·鼓励金融创新 | 第42-43页 |
| ·注重监管成本收益分析和国际监管合作 | 第43-44页 |
| ·对我国银行资本监管的政策建议 | 第44-51页 |
| ·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分子战略” | 第44-45页 |
| (1) 增加内源资本供给 | 第44页 |
| (2) 通过上市筹资提高资本充足率 | 第44-45页 |
| (3) 鼓励商业银行发行长期次级债券 | 第45页 |
| ·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分母战略” | 第45-47页 |
| (1) 调整资产组合,降低风险加权资产数量 | 第46页 |
| (2) 消化不良资产,改善资产结构 | 第46-47页 |
| (3) 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 | 第47页 |
| ·稳健经营,追求可控风险下的持续发展 | 第47-48页 |
|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内部评级制度 | 第48-51页 |
| (1) 做好基础建设 | 第48页 |
| (2) 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内部评级方法 | 第48-49页 |
| (3)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 第49页 |
| (4) 进一步完善资本监管与风险管理的法律体系 | 第49-51页 |
| 参考书目 | 第51-54页 |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