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导论 | 第7-1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二、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 第7-8页 |
三、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重点及方法 | 第8-12页 |
第一章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依据和实证考察 | 第12-24页 |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概述 | 第12-17页 |
(一) 国外学者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相关论述 | 第12-14页 |
(二)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思想 | 第14-16页 |
(三) 区域经济理论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启示 | 第16-17页 |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性和制约因素 | 第17-24页 |
(一)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必然性 | 第18-20页 |
(二)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 第20-24页 |
第二章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中实施“产业对接”的必然性和途径 | 第24-40页 |
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选择“产业对接”模式的现实依据 | 第24-29页 |
(一) 经济发展高平台与匀质化的区位经济优势 | 第24-26页 |
(二) 区域内经济紧密联系与合作的区位竞争优势 | 第26-27页 |
(三) 高度外向型的区位地缘优势 | 第27-28页 |
(四) 各都市功能错位和互补的区位空间优势 | 第28-29页 |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对接”模式的实现路径 | 第29-40页 |
(一) 降低商务成本: 长三角“产业对接”的平台 | 第30-35页 |
(二) 打造商务价值高地: 长三角“产业对接”的动力机制 | 第35-38页 |
(三) 推进产业的差异化发展: 长三角“产业对接”的通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沪昆产业“无缝对接”战略的实施及其启示 | 第40-49页 |
一、沪昆产业“无缝对接”战略的提出及实施 | 第40-46页 |
(一) 独特的地缘优势构成了昆山经济的特色 | 第40-41页 |
(二) “立足江苏、融入上海”的发展战略 | 第41-43页 |
(三) 沪昆“无缝对接”模式的具体措施 | 第43-46页 |
二、沪昆“无缝对接”的共生效应及其启示 | 第46-49页 |
结束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