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耐盐性的遗传分析及耐盐相关基因的克隆

原创性声明第1页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第3-8页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5页
缩略语第15-16页
第一章.植物耐盐性研究进展第16-51页
 1 植物盐害第16-19页
   ·高盐对植物外部形态的影响第16-17页
   ·高盐对植物细胞膜的损伤第17页
     ·离子毒害第17页
     ·活性氧伤害第17页
   ·有毒物质积累第17页
   ·光合下降、能耗增加第17-18页
   ·营养亏缺(养分离子吸收不平衡)第18页
   ·内源激素的改变第18-19页
 2 耐盐机理第19-42页
   ·植物耐盐的形态结构特征第19-20页
   ·小分子渗透调节物质(osmolyte)的合成第20-24页
     ·脯氨酸(proline)第21页
     ·甜菜碱(betaine)第21-22页
     ·多元醇(Polyol)第22-23页
     ·多胺(Polyamine)第23页
     ·果聚糖(Fructosan,levan)第23-24页
   ·激素水平的变化第24页
   ·活性氧的清除第24-25页
   ·晚期胚胎发生富集蛋白(LEA蛋白)第25页
   ·渗透蛋白(Osmotin)第25-26页
   ·拒盐(extrusion)与离子的选择吸收第26-27页
   ·盐的区隔化(compartmentation)第27-30页
   ·泌盐(excretion)第30-31页
   ·调控钾离子运输系统第31-32页
   ·ATP酶(ATPase)在耐盐中的作用第32-34页
   ·Ca~(2+)在盐胁迫中的作用第34-35页
   ·调控水通道蛋白(aquaporin)第35-36页
   ·与信号传导相关的耐盐基因第36-38页
     ·SOS(salt overly Sensitive)信号途径第36-37页
     ·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参与的信号传导途径第37-38页
   ·耐盐基因的转录调控因子第38-41页
     ·顺式作用元件第38-39页
     ·转录因子(反式作用因子)第39-41页
   ·其它与盐胁迫相关的功能性蛋白第41页
   ·改变光合作用途径第41-42页
 3 植物耐盐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第42-44页
   ·植物盐诱导基因第42-43页
   ·耐盐基因在植物中的转化第43-44页
 4 耐盐OTL第44-48页
 5 外源物质对植物耐盐性的作用第48-49页
 6 结语第49-51页
第二章 水稻苗期耐盐性的遗传分析第51-6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2-53页
   ·试验材料第52页
   ·方法第52-53页
     ·育苗第52页
     ·盐胁迫处理第52页
     ·耐盐性状的测定第52-53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5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3-63页
   ·耐盐性鉴定第53-54页
   ·耐盐性的遗传第54-63页
 3 讨论第63-65页
第三章 水稻苗期耐盐性状的QTLs定位第65-7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6-67页
   ·供试材料第66页
   ·实验方法第66-67页
     ·水稻苗期耐盐性状的鉴定第66页
     ·分子遗传图谱构建第66页
     ·数据分析和QTL定位第66页
     ·QTLs命名方法第66-6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7-71页
   ·亲本韭菜青与IR26及重组自交系群体的耐盐性状表现第67页
   ·QTL复合区间作图分析结果第67-71页
     ·盐害级别(STR)第67页
     ·相对株高(RPH)第67-70页
     ·相对茎叶干重(RDWS)第70页
     ·相对根干重(RDWR)第70页
     ·根系Na~+/K~+第70-71页
 3 讨论第71-74页
   ·SSR连锁遗传图谱的饱和性第71页
   ·耐盐性QTL的一因多效第71页
   ·耐盐性OTL的连锁第71-72页
   ·两种盐浓度处理下QTL检测结果的异同第72-74页
第四章 水稻RH3.2A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研究第74-8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5-80页
   ·植物材料及处理方法第75页
   ·试剂与试剂盒第75-76页
   ·常用缓冲液、试剂和培养基第76页
   ·PCR引物第76页
   ·水稻幼苗总RNA的提取第76页
   ·总RNA定量与完整性检测第76-77页
   ·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77页
   ·CaCl_2法制备感受态细胞第77-78页
   ·PCR扩增条件第78页
   ·目的片段的回收第78-79页
   ·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第79页
   ·目的片段的转化及克隆鉴定第79页
   ·序列测定第79页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79-8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0-85页
   ·水稻RH3.2A的克隆与鉴定第80-81页
   ·RH3.2A和水稻其它组蛋白H3基因的结构分析第81-82页
   ·RH3.2A和水稻其它组蛋白H3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第82-83页
   ·RH3.2A和其它组蛋白H3的比较第83-84页
   ·RH3.2A启动子的序列分析第84页
   ·水稻RH3.2A基因在高盐和ABA胁迫下的表达第84-85页
 3 讨论第85-88页
第五章 水稻OsNHX2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第88-10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9-92页
   ·植物材料第89页
   ·试剂与试剂盒第89页
   ·常用缓冲液、试剂和培养基第89页
   ·水稻幼苗总RNA的提取第89页
   ·总RNA定量与完整性检测第89页
   ·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89页
   ·OsNHX2与OsNHX1的表达分析第89-90页
   ·根癌农杆菌介导OsNHX2转化水稻第90页
   ·转基因水稻的PCR鉴定第90-91页
   ·OsNHX2的转基因水稻耐盐性分析及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91-92页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9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2-98页
   ·OsNHX2的跨膜结构分析第92页
   ·OsNHXs的基因结构分析第92-93页
   ·OsNHX2与其他植物Na~+/H~+逆向转运蛋白的比较第93-94页
   ·OsNHX2的系统发育分析第94-95页
   ·OsNHX2与OsNHX1在耐盐性不同水稻品种中的表达第95-96页
   ·转OsNHX2基因水稻的耐盐性表现第96-98页
 3 讨论第98-100页
全文结论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14页
致谢第114-115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5.5mm FMCW雷达测距系统分析研究
下一篇: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对接”模式探讨--暨沪昆“无缝对接”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