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青山口组油页岩成矿规律及资源潜力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6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科学问题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主要工作量 | 第15-1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7页 |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大地构造背景 | 第16-18页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6-17页 |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 | 第17-18页 |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18-22页 |
·研究区构造分区 | 第18-19页 |
·研究区构造演化史 | 第19-22页 |
·松辽盆地白垩系地层特征 | 第22-25页 |
·区域油页岩发育情况 | 第25-26页 |
·研究区勘探概况 | 第26-27页 |
第3章 油页岩性质特征 | 第27-35页 |
·研究层位特征 | 第27-30页 |
·青山口组矿层 | 第27-28页 |
·青山口组纵向分布及埋藏特征 | 第28-30页 |
·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30-35页 |
·青山口组油页岩无机化学组成及特征 | 第30-31页 |
·青山口组油页岩有机化学组成及特征 | 第31-33页 |
·青山口组油页岩工业指标 | 第33-35页 |
第4章 油页岩沉积环境与成矿模式 | 第35-54页 |
·层序界面识别与划分 | 第35-39页 |
·层序界面识别 | 第35-37页 |
·初次洪泛面和最大洪泛面的识别 | 第37-38页 |
·层序界面的划分 | 第38-39页 |
·青山口组层序地层划分 | 第39-43页 |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 第40-42页 |
·体系域的构成 | 第42-43页 |
·层序的沉积体系及其分布 | 第43-46页 |
·层序的沉积体系 | 第43-45页 |
·SQ1层序沉积体系的分布 | 第45-46页 |
·油页岩的层序地层学意义 | 第46-47页 |
·凝缩层(CS) | 第46页 |
·准层序界面识别 | 第46-47页 |
·油页岩成矿模式 | 第47-54页 |
·青山口组油页岩成矿主控因素 | 第47-49页 |
·青山口组油页岩成矿模式 | 第49-54页 |
第5章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油页岩选区 | 第54-58页 |
·勘探开发有利区参数选取 | 第54页 |
·勘探开发有利区优选标准建立与评价 | 第54-58页 |
·建立层段优选标准 | 第54-55页 |
·青山口组有利区评价 | 第55-58页 |
第6章 结论与主要认识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