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目录 | 第4-7页 |
前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9页 |
·柿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8-13页 |
·黄酮类 | 第8页 |
·三萜类 | 第8-9页 |
·有机酸 | 第9页 |
·香豆素类 | 第9页 |
·植物甾醇类 | 第9页 |
·其他类 | 第9-10页 |
·柿叶挥发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GS/MS)分析 | 第10-13页 |
·黄酮类化合物性质 | 第13-15页 |
·黄酮类化合物的开发利用 | 第15-17页 |
·抗心血管病药物 | 第15页 |
·抗肝脏毒药物 | 第15-16页 |
·止咳平喘药 | 第16页 |
·天然抗氧化剂 | 第16页 |
·天然甜味剂 | 第16-17页 |
·天然食用色素 | 第17页 |
·无公害农药 | 第17页 |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 第17-20页 |
·水蒸汽蒸馏法 | 第18页 |
·碱性水或碱性稀醇提纯法 | 第18页 |
·有机溶剂法 | 第18页 |
·微波法 | 第18-19页 |
·超声波法 | 第19页 |
·酶解法 | 第19页 |
·大孔树脂吸附法 | 第19页 |
·超滤法 | 第19-20页 |
·黄酮类化合物分析方法 | 第20-27页 |
·分光光度法 | 第20页 |
·平面色谱法 | 第20-21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1-22页 |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 第22-23页 |
·高效毛细管电泳 | 第23-24页 |
·极谱法 | 第24页 |
·电子电离质谱 | 第24-25页 |
·核磁共振谱(NMR) | 第25-26页 |
·色谱-质谱联用法 | 第26-27页 |
·单晶X-射线衍射 | 第27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以及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柿叶黄酮类化合物的粗提 | 第29-43页 |
·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类化合物 | 第29-35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29页 |
·实验部分 | 第29-35页 |
·柿叶黄酮类化合物的粗提 | 第35-43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36页 |
·实验部分 | 第36-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柿叶黄酮类化合物的精制 | 第43-75页 |
·双水相萃取法精制柿叶黄酮 | 第43-57页 |
·双水相萃取技术概述 | 第43-49页 |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7页 |
·小结 | 第57页 |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精制柿叶黄酮 | 第57-67页 |
·超临界流体技术概述 | 第58-61页 |
·实验部分 | 第61-67页 |
·小结 | 第67页 |
·陶瓷膜微滤法精制柿叶黄酮 | 第67-75页 |
·实验部分 | 第68-6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9-73页 |
·三种精制柿叶黄酮方法的比较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柿叶黄酮类化合物的表征 | 第75-80页 |
·红外光谱 | 第75-76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75页 |
·样品制备 | 第75页 |
·谱图分析 | 第75-76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76-77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76页 |
·样品制备及测定 | 第76-77页 |
·谱图分析 | 第77页 |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质谱 | 第77-80页 |
·基本原理 | 第77-78页 |
·仪器 | 第78页 |
·谱图分析 | 第78-8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 | 第80-84页 |
·结论 | 第80-83页 |
·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优显色条件 | 第80页 |
·柿叶黄酮的浸提的最优条件 | 第80-81页 |
·双水相萃取精制法柿叶黄酮的最优条件 | 第81-82页 |
·超临界二氧化碳法精制柿叶黄酮的最优条件 | 第82页 |
·陶瓷膜微滤法精制柿叶黄酮的最优条件 | 第82页 |
·三种精制方法的比较 | 第82-83页 |
·柿叶黄酮类化合物的表征 | 第83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1页 |
发表论文及成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