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比特经济时代的到来 | 第11-12页 |
·免费模式是比特经济的主流定价模式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37页 |
·比特经济理论 | 第17-21页 |
·比特产品定义 | 第18-19页 |
·比特产品特性 | 第19-20页 |
·比特产品与公共产品 | 第20-21页 |
·网络效应理论 | 第21-24页 |
·网络效应定义 | 第22页 |
·网络效应分类 | 第22-23页 |
·网络效应函数 | 第23-24页 |
·双边市场理论 | 第24-28页 |
·双边市场定义 | 第24-25页 |
·双边市场分类 | 第25-26页 |
·双边市场的不对称定价 | 第26-28页 |
·免费模式相关理论 | 第28-33页 |
·盗版、共享与免费试用 | 第28-30页 |
·互补品交叉补贴 | 第30-31页 |
·免费现象研究 | 第31-33页 |
·产业组织理论 | 第33-36页 |
·市场结构 | 第33-34页 |
·寡头竞争模型 | 第34-36页 |
·文献综述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免费模式定义与特性 | 第37-50页 |
·免费模式定义 | 第37-42页 |
·免费定价模式 | 第37-38页 |
·免费模式的内涵 | 第38-39页 |
·免费模式的外延 | 第39-42页 |
·免费模式的产生原因 | 第42-47页 |
·产品的通用属性 | 第43-45页 |
·产品的特殊属性 | 第45-47页 |
·免费模式的本质与福利特性 | 第47-50页 |
第四章 免费模式分类 | 第50-70页 |
·免费模式的分类 | 第50-55页 |
·简单互补模式 | 第52-54页 |
·三方市场模式 | 第54-55页 |
·四种免费模式介绍 | 第55-64页 |
·增值产品模式 | 第55-57页 |
·免费收费版本模式 | 第57-59页 |
·价值再造模式 | 第59-62页 |
·平台模式 | 第62-64页 |
·四类免费模式的异同 | 第64-66页 |
·四类免费模式的共同点 | 第64-66页 |
·四类免费模式的差异 | 第66页 |
·免费模式的组合使用 | 第66-70页 |
·免费模式组合使用方式 | 第66-68页 |
·免费模式组合使用案例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免费模式竞争模型 | 第70-105页 |
·增值产品模式竞争模型 | 第70-78页 |
·变量关系和主要假设 | 第70-71页 |
·完全垄断下的增值产品模型 | 第71-75页 |
·双寡头竞争下的增值产品模型 | 第75-78页 |
·免费收费版本模式竞争模型 | 第78-87页 |
·变量关系和主要假设 | 第78-79页 |
·完全垄断下的免费收费版本模型 | 第79-82页 |
·双寡头竞争下的免费收费版本模型 | 第82-87页 |
·价值再造模式竞争模型 | 第87-99页 |
·变量关系和主要假设 | 第87-88页 |
·完全垄断下的广告模型 | 第88-94页 |
·双寡头竞争下的广告模型 | 第94-99页 |
·平台模式竞争模型 | 第99-105页 |
·变量关系和主要假设 | 第99-100页 |
·完全垄断下的平台模型 | 第100-101页 |
·双寡头竞争下的平台模型 | 第101-10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9页 |
·研究结论 | 第105-107页 |
·研究不足 | 第107页 |
·研究展望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附录 | 第113-117页 |
附录1. 垄断下的免费广告模式采用条件(命题5.3.2.3证明) | 第113-114页 |
附录2. 双寡头竞争下的免费广告模式纳什均衡存在条件(命题5.3.3.2证明) | 第114-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