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13页 |
导论 | 第13-28页 |
1 《堂吉诃德》的评论史 | 第13-20页 |
2 堂吉诃德原则的整体内涵 | 第20-22页 |
3 《堂吉诃德》对英国小说的影响 | 第22-28页 |
第1章 菲尔丁笔下的“堂吉诃德”型人物 | 第28-36页 |
·《约瑟夫.安德鲁斯》 | 第28-31页 |
·《汤姆.琼斯》 | 第31-33页 |
·菲尔丁同时代其他作家情况 | 第33-36页 |
第2章 简.奥斯丁的女性“堂吉诃德”形象 | 第36-51页 |
·简.奥斯丁与文学传统 | 第36-37页 |
·《诺桑觉寺》 | 第37-42页 |
·《爱玛》 | 第42-47页 |
·《理智与情感》 | 第47-51页 |
第3章 狄更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型人物 | 第51-61页 |
·《匹克威克外传》 | 第51-56页 |
·《双城记》与其他小说 | 第56-61页 |
结语 | 第61-65页 |
1 《堂吉诃德》在世界民族接受的多元性 | 第61-63页 |
2 英国文学中堂吉诃德原则的民族性特色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