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隧道施工引起地层变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不考虑施工过程的方法 | 第13-15页 |
·部分考虑施工过程的数值模拟法 | 第15-17页 |
·三维分析与二维横剖面分析相结合 | 第17-18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8-20页 |
2 新奥法施工软弱围岩地区隧道地层变形机理和特点 | 第20-38页 |
·新奥法施工原理 | 第20-22页 |
·新奥法施工基本原理 | 第20页 |
·新奥法的主要原则 | 第20-22页 |
·新奥法施工工艺流程 | 第22页 |
·新奥法施工引起地层变形的原因 | 第22-24页 |
·主要原因分析 | 第22-23页 |
·其他它原因分析 | 第23-24页 |
·软弱围岩地区变形特点 | 第24-25页 |
·软弱围岩主要工程地质特点 | 第24-25页 |
·软弱围岩的变形与破坏特征 | 第25页 |
·隧道施工引起地层变形的一般规律 | 第25-28页 |
·隧道开挖周边围岩变形机理 | 第28-34页 |
·隧道衬砌荷载与分类 | 第28-29页 |
·曲墙式衬砌变形机理 | 第29-34页 |
·减少隧道施工过程中引起地层变形的措施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8页 |
3 佛岭隧道工程概况及施工方法 | 第38-50页 |
·工程概况 | 第38-40页 |
·隧道基本情况 | 第38页 |
·程地质条件 | 第38-39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9-40页 |
·隧道工程设计概况 | 第40页 |
·上下台阶法施工简介 | 第40-47页 |
·台阶开挖法的划分 | 第41-44页 |
·台阶法施工要点及施工工序 | 第44-46页 |
·施工工法比选 | 第46-47页 |
·佛岭隧道控制地层变形的主要措施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4 佛岭隧道台阶法施工引起地层变形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50-76页 |
·有限元法概述 | 第50-54页 |
·有限元理论概述 | 第50-51页 |
·本文采用的本构关系 | 第51-52页 |
·MIDAS/GTS(地基及隧道结构专用分析系统软件)简介 | 第52-54页 |
·佛岭隧道数值模拟段概况及力学参数的选择 | 第54-57页 |
·模拟段工程概况 | 第54-55页 |
·力学模型参数及相关假定 | 第55-57页 |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模拟施工工况分析 | 第57-61页 |
·进尺2m时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61-71页 |
·上环形开挖阶段 | 第61-63页 |
·核心土开挖阶段 | 第63-66页 |
·下台阶开挖阶段 | 第66-69页 |
·各开挖阶段的模拟数据分析 | 第69-71页 |
·进尺1m时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71-74页 |
·上环形开挖阶段 | 第71-72页 |
·核心土开挖阶段 | 第72-73页 |
·下台阶开挖阶段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5 佛岭隧道台阶法开挖的监测及实测数据分析 | 第76-92页 |
·监测点的布置 | 第76-78页 |
·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78-79页 |
·佛岭隧道Ⅴ级围岩台阶法开挖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 第79-90页 |
·水平收敛 | 第80-83页 |
·拱顶沉降分析 | 第83-88页 |
·数值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 第88-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92-94页 |
·结论 | 第92-93页 |
·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作者简历 | 第96-10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