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写与符号 | 第9-10页 |
第一章 褐飞虱生物型以及荧光差异显示的研究进展 | 第10-24页 |
·褐飞虱生物型的研究进展 | 第10-19页 |
·生物型的概念 | 第10页 |
·生物型的发生概况 | 第10-12页 |
·生物型间的异质性 | 第12-15页 |
·生物型鉴定技术 | 第15-16页 |
·生物型的不稳定性 | 第16-17页 |
·生物型与抗药性 | 第17-18页 |
·关于生物型问题的争论 | 第18-19页 |
·荧光差异显示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mRNA差异显示技术简介 | 第19-22页 |
·RNA差异显示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稻褐飞虱生物型的纯化与鉴定 | 第24-27页 |
·引言 | 第2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4-25页 |
·材料 | 第24页 |
·所需饲养用具 | 第24-25页 |
·饲养条件 | 第25页 |
·饲养的方法 | 第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7页 |
·稻褐飞虱生物型的纯化 | 第25页 |
·稻褐飞虱生物型的鉴定 | 第25-26页 |
·讨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褐飞虱生物型mRNA的荧光差异显示研究 | 第27-39页 |
·引言 | 第27-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3页 |
·供试昆虫的饲养与取样 | 第28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28-29页 |
·RNA酶的灭活 | 第29页 |
·总RNA的提取(整个过程尽量保证在冰浴状态下进行) | 第29-30页 |
·RNA质量的检测 | 第30页 |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 第30页 |
·DD-PCR | 第30-31页 |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1-32页 |
·差异片段的回收 | 第32-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9页 |
·RNA质量的检测 | 第33页 |
·荧光差显结果 | 第33-36页 |
·差异片段的再扩增的电泳检测 | 第36-37页 |
·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第四章 PCR产物的克隆与测序 | 第39-46页 |
·引言 | 第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4页 |
·PCR产物 | 第39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39-41页 |
·CaCl2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41-42页 |
·对PCR产物进行连接和转化 | 第42页 |
·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 第42-43页 |
·质粒DNA酶切鉴定 | 第43-44页 |
·对酶切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44页 |
·测序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酶切产物的电泳分析 | 第44页 |
·测序结果 | 第44-45页 |
·分析 | 第45-46页 |
第五章 褐飞虱生物型Ⅰ和生物型ⅡcDNA文库的构建 | 第46-54页 |
·引言 | 第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52页 |
·供试材料(见第三章) | 第46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46-48页 |
·RNA酶的灭活(见第三章) | 第48页 |
·总RNA的提取(见第三章) | 第48页 |
·RNA质量的检测(见第三章) | 第48页 |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 第48-49页 |
·LD-PCR | 第49页 |
·蛋白酶K消化 | 第49页 |
·sfi Ⅰ消化 | 第49-50页 |
·cDNA片段的SPIN-400分离 | 第50-51页 |
·cDNA片段与λ TriplEx2载体的连接 | 第51页 |
·连接产物的噬菌体包装 | 第51页 |
·文库滴度的检测 | 第51-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RNA质量的检测 | 第52-53页 |
·LD-PCR结果检测 | 第53页 |
·文库滴度的检测 | 第53页 |
·结果分析讨论 | 第53-54页 |
第六章 果蝇p53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54-58页 |
·引言 | 第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试验材料的准备 | 第54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54-55页 |
·PCR扩增p53基因 | 第55页 |
·TA克隆和cDNA测序 | 第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58页 |
·p53基因的扩增 | 第55-56页 |
·扩增片段的克隆和鉴定 | 第56页 |
·果蝇的p53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较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