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8页 |
概论 | 第18-28页 |
一、 古代睡眠相关概念诠释 | 第18-19页 |
(一) 睡眠类 | 第18-19页 |
(二) 觉醒类 | 第19页 |
(三) 失眠类 | 第19页 |
二、 古代睡眠理论及对失眠的认识 | 第19-25页 |
(一) 古代睡眠理论 | 第19-21页 |
(二) 对失眠的认识 | 第21-25页 |
三、 失眠症的现代认识 | 第25-28页 |
(一) 失眠的流行病学 | 第25页 |
(二) 失眠的病因 | 第25-26页 |
(三) 失眠的诊断及检查 | 第26-27页 |
(四) 失眠的治疗 | 第27-28页 |
失眠症患者“昼不精,夜不瞑”状态的理论研究 | 第28-57页 |
一、 “昼精而夜瞑”是正常人体的昼夜行为状态 | 第28-38页 |
(一) “昼精而夜瞑”理论来源 | 第28-29页 |
(二) “昼精而夜瞑”是广义之神节律性的体现 | 第29-36页 |
(三) 狭义之神与睡眠的关系 | 第36-37页 |
(四) 昼精与夜瞑的关系 | 第37-38页 |
二、 “昼不精,夜不瞑”是失眠患者的昼夜行为状态 | 第38-57页 |
(一) “昼不精,夜不瞑”的理论来源与临床表现 | 第38-48页 |
(二) “昼不精,夜不瞑”发病的相关因素 | 第48-57页 |
失眠症“昼不精,夜不瞑”状态的临床研究 | 第57-69页 |
一、 资料和方法 | 第57-59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57页 |
(二) 调查工具和指标 | 第57-58页 |
(三) 资料整理与统计 | 第58-59页 |
二、 结果 | 第59-69页 |
(一) 一般资料 | 第59-60页 |
(二) 失眠证组与调查组“昼不精,夜不瞑”各因素调查结果 | 第60-63页 |
(三) 失眠组“昼不精,夜不瞑”各因素问的关系 | 第63-69页 |
讨论 | 第69-73页 |
一、 “昼不精,夜不瞑”是失眠患者的昼夜行为状态 | 第69页 |
二、 “昼不精”的中医证候错综复杂,与“夜不瞑”相互影响 | 第69-70页 |
三、 体质类型之间的差异关乎“昼不精,夜不瞑”的发病和证候表现 | 第70页 |
四、 多种相关因素的组合导致“昼不精,夜不瞑” | 第70-71页 |
五、 中医研究和治疗失眠症的模式需要转变 | 第71-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