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第一章 PAP基因转化玉米的研究 | 第10-3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研究进 | 第10-19页 |
·利用病毒源的基因获得抗病毒转基因植物 | 第10-16页 |
·病毒外壳蛋白基因 | 第10-12页 |
·利用病毒的复制酶基因 | 第12-14页 |
·利用病毒的运动蛋白基因 | 第14-16页 |
·利用植物源基因获得抗病毒转基因植物 | 第16-19页 |
·利用R基因和avr基因 | 第16-17页 |
·利用核糖体失活蛋白(RIPs)基因 | 第17-19页 |
·利用其它来源的基因获得抗病毒转基因植物 | 第19页 |
·利用抗体基因介导病毒抗性 | 第19页 |
·利用干扰素基因介导病毒抗性 | 第19页 |
·美洲商陆抗病毒蛋白(PAP)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PAP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PAP的结构特点和主要生物功能 | 第20-21页 |
·PAP的抗毒机制 | 第21页 |
·PAP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 | 第21-22页 |
2 引言 | 第22-24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4-30页 |
·材料 | 第24-25页 |
·质粒 | 第24页 |
·植物材料 | 第24页 |
·基因枪型号 | 第24页 |
·培养基 | 第24-25页 |
·方法 | 第25-30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5页 |
·基因枪法转化 | 第25页 |
·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植株再生和移栽 | 第25-26页 |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26-30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玉米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0-31页 |
·G418对玉米愈伤组织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31页 |
·玉米愈伤组织的转化及筛选 | 第31-32页 |
·转基因玉米的PCR检测 | 第32-33页 |
·转基因玉米的点杂交检测 | 第33-34页 |
·PCR-Southern-Blot分析 | 第34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34-37页 |
·关于共转化 | 第34-35页 |
·关于G418的筛选浓度 | 第35页 |
·需要继续研究解决的问题 | 第35-37页 |
第二章 离体筛选玉米抗茎腐病突变体的研究 | 第37-6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37-47页 |
·植物抗病突变体细胞水平选择的研究概况 | 第37-38页 |
·变异的可能机理 | 第38-42页 |
·细胞水平变异 | 第38-39页 |
·分子水平的变异 | 第39-42页 |
·突变体的筛选体系 | 第42-45页 |
·材料的选择及诱导 | 第42-43页 |
·细胞突变体的分离.筛选方式 | 第43-44页 |
·毒素作为筛选因子的条件 | 第44-45页 |
·利用致病毒素筛选抗病突变体的成功实例 | 第45-46页 |
·利用寄主专化性毒素筛选抗病突变体 | 第45页 |
·利用非寄主专化性毒素筛选抗病突变体 | 第45-46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46-47页 |
2 引言 | 第47-48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材料 | 第49页 |
·方法 | 第49-50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培养 | 第49页 |
·禾谷镰刀菌毒素原液的制备 | 第49页 |
·毒素活性的鉴定 | 第49-50页 |
·毒素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49页 |
·毒素对玉米胚根.胚芽的影响 | 第49-50页 |
·筛选程序 | 第50页 |
·各项统计指标的计算 | 第50页 |
·玉米茎腐病再生植株后代抗病性的苗期鉴定 | 第50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50-56页 |
·禾谷镰刀菌毒素活性的鉴定 | 第50-52页 |
·用毒素筛选玉米愈伤组织起始浓度的确定 | 第52页 |
·抗毒素愈伤组织的筛选结果 | 第52-54页 |
·愈伤组织形态变化 | 第52-53页 |
·突变体的筛选过程 | 第53-54页 |
·两种筛选程序的比较 | 第54页 |
·抗性愈伤组织的分化情况 | 第54-55页 |
·再生植株的移栽及种子的获得 | 第55页 |
·再生植株后代的抗病性 | 第55-56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6-60页 |
·在离体培养条件下施加单一的茎腐病的病原菌毒素(禾谷镰刀菌)筛选抗病突变体是有效的 | 第56-57页 |
·抗病突变体的筛选技术与效果 | 第57-58页 |
·细胞水平抗性和再生植株抗性的关系 | 第58页 |
·建议和不足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ABSTRACT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