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理论及其实现机制研究

内容摘要(中文)第1-4页
内容摘要(英文)第4-10页
引言第10-12页
第一章 揭开程序正义的面纱第12-28页
 第一节 程序正义观的形成第12-19页
  一、 正义的概念第12-15页
  二、 法律正义第15-16页
  三、 程序正义第16-19页
 第二节 程序正义观的发展第19-22页
  一、 程序正义初露端倪第19-20页
  二、 程序正义观念的发展第20-21页
  三、 程序正义成因透析第21-22页
 第三节 程序正义与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目的、结构的关系第22-28页
  一、 程序正义与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第22-25页
  二、 程序正义与民事诉讼的目的第25页
  三、 程序正义与民事诉讼模式第25-28页
第二章 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的基本标准第28-38页
 第一节 程序正义从观念到规范的软着陆第28-29页
  一、 民事诉讼程序正义基本标准的界定第28页
  二、 民事诉讼程序正义基本标准实现从观念向规范的转变第28-29页
 第二节 民事诉讼程序基本标准的内容第29-38页
  一、 民事诉讼程序正义基本标准的实质内容——民事审判制度的正义第29-31页
  二、 民事诉讼程序应依法及时的解决纠纷第31-33页
  三、 民事诉讼程序文明、再现人权的标准第33-38页
第三章 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的特性第38-45页
 第一节 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特性的界定第38页
 第二节 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的内容第38-45页
  一、 形式合理性第38-40页
  二、 反思整合性第40-43页
  三、 实质合理性第43-45页
第四章 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的功能第45-50页
 第一节 民事诉讼程序正义功能的界定第45-46页
  一、 民事诉讼程序正义功能的含义第45页
  二、 民事诉讼程序的功能不同于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的功能第45-46页
 第二节 通过民事诉讼程序正义实现社会正义第46-47页
 第三节 程序正义保障实体内容的实现第47-49页
 第四节 化解冲突,消弭矛盾,恢复秩序第49-50页
第五章 民事诉讼程序正义保障的基础第50-61页
 第一节 民事诉讼程序正义保障的界定第50-53页
  一、 民事诉讼程序正义保障的含义第50-51页
  二、 民事诉讼程序正义保障的根本法基础第51-52页
  三、 程序正义保障的功能第52-53页
 第二节 程序正义保障的逻辑前提——司法独立第53-61页
  一、 司法独立的界定及其表现形式第53-55页
  二、 司法独立与程序正义保障第55-61页
第六章 民事诉讼程序正义保障的机制第61-84页
 第一节 民事诉讼程序正义保障机制的界定第61页
 第二节 基本原则保障机制第61-62页
 第三节 审前准备保障机制第62-76页
  一、 审前准备制度的内涵第62页
  二、 西方各国审前准备机制探究第62-75页
  三、 启示第75-76页
 第四节 举证责任机制研究第76-84页
  一、 举证责任的含义探究第76-77页
  二、 举证责任性质探究第77-80页
  三、 举证责任科学公平的分配第80-83页
  四、 特别说明第83-84页
第七章 运用程序正义观评析西方国家的民事诉讼程序第84-93页
 第一节 西方国家民事诉讼程序的现状及特点第84-91页
  一、 美国民事诉讼法及程序机制第84-86页
  二、 英国民事诉讼法及程序机制第86页
  三、 法国民事诉讼法及程序机制第86-87页
  四、 德国和日本民事诉讼的特征第87-89页
  五、 西方国家民事诉讼程序的共同诉讼法理第89-91页
 第二节 西方国家民事诉讼程序给出的启示第91-93页
第八章 运用程序正义观考察我国民事诉讼程序及其机制第93-134页
 第一节 我国民事诉讼的历史与现状第93-101页
  一、 对民事诉讼法历史的简要回顾第93-97页
  二、 对民事诉讼法现状的简略透析第97-98页
  三、 关于回避制度第98页
  四、 关于审判方式的改革第98-99页
  五、 关于诉讼证据第99-100页
  六、 关于强制执行第100-101页
 第二节 对基本原则的考察第101-104页
  一、 我国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成因透析第101-102页
  二、 市场经济下重新评价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第102-104页
 第三节 对法院调解制度的检讨第104-123页
  一、 法院调解制度的现状第104-109页
  二、 调解得以存续和兴盛的根源第109-115页
  三、 法院调解制度产生的根源第115-116页
  四、 法院调解与外国有关调解制度的比较第116-122页
  五、 克服调解制度弊端的探寻第122-123页
 第四节 我国回避制度之检讨第123-128页
  一、 民事诉讼设立回避制度的根据第123-124页
  二、 我国回避制度的立法规定及缺陷第124-128页
  三、 回避制度不完善的原因透析第128页
 第五节 审前准备程序之检讨第128-132页
  一、 我国审前准备制度的特点第128-129页
  二、 我国审前准备活动有悖于诉讼程序正义的最低限度标准第129-130页
  三、 造成我国审前准备程序现状的原因探析第130-131页
  四、 审前准备程序的功能分析第131-132页
 第六节 我国的举证责任制度之检讨第132-134页
  一、 我国的举证责任制度之现状第132-133页
  二、 关于举证的时效第133-134页
第九章 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制度若干机制的构想第134-155页
 第一节 构想应建立在本土化与正当借用基础之上第134-136页
 第二节 重新构建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第136-140页
  一、 程序目的原则第137-138页
  二、 诉讼结构原则第138-140页
 第三节 完善中国的法院调解制度第140-150页
  一、 91年民事诉讼法对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关于法院调解制度的发展第140-146页
  二、 进一步的完善第146-148页
  三、 民事诉讼调解“艺术”初探第148-149页
  四、 法院调解展望第149-150页
 第四节 我国回避制度的完善第150-152页
  一、 理论上的澄清第150-151页
  二、 立法上的完善第151-152页
 第五节 构建中国审前准备程序第152-154页
  一、 我国构建审前准备程序的客观必要性及现实可能性第152-153页
  二、 审前准备程序应涵盖的内容第153页
  三、 我国审前准备制度的立法建议第153-154页
 第六节 举证责任制度的完善第154-155页
  一、 明确举证责任的内涵第154页
  二、 建立举证责任的时效制度第154-155页
结语第155-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螺管式步进比例电磁铁的控制研究
下一篇:汽车乘坐动力学数学模型及仿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