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导论 | 第10-24页 |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选题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思路与内容框架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 第15-16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24页 |
·非政府组织的理论 | 第16-18页 |
·农村非政府组织(RNGO)的基本理论 | 第18-20页 |
·新农村建设理论 | 第20-21页 |
·政府职能转变与创新理论 | 第21-24页 |
2 中国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兴起 | 第24-34页 |
·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兴起 | 第24-25页 |
·改革前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 第24-25页 |
·改革后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再建 | 第25页 |
·农村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必然性 | 第25-30页 |
·提高农民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 | 第26-27页 |
·代表农民自身利益的需要 | 第27-29页 |
·实现农民平等国民待遇的需要 | 第29-30页 |
·中国当代农村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前景 | 第30-34页 |
3 农村非政府组织公共性释放基础 | 第34-39页 |
·重塑公共领域 | 第34-35页 |
·公共领域的含义 | 第34页 |
·农村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共领域架构 | 第34-35页 |
·供给公共产品 | 第35-36页 |
·公共产品的含义 | 第35页 |
·农村公共产品的构成 | 第35-36页 |
·非政府组织:参与村庄公共物品供给 | 第36页 |
·表达公共利益 | 第36-37页 |
·公共性:公共利益的基础 | 第36页 |
·农村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基础 | 第36-37页 |
·延伸公共空间 | 第37-39页 |
·农村公共空间的内涵 | 第37-38页 |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空间的治理 | 第38-39页 |
4 农村非政府组织公共性释放困境 | 第39-44页 |
·外部环境制约农村非政府组织进入基层公共领域 | 第39-41页 |
·农村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尚未理顺 | 第39页 |
·基层政权与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冲突 | 第39-40页 |
·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支持 | 第40-41页 |
·农村非政府组织经济资本不足,公共产品供给受限 | 第41-42页 |
·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缺乏稳定的利益目标诱导 | 第41页 |
·筹备资金的能力不足,公共产品供给缺少足够资金支持 | 第41-42页 |
·农村非政府组织自身能力不足,无法有效表达利益需求 | 第42-43页 |
·农村非政府组织能力缺失 | 第42页 |
·农村非政府组织人才匮乏 | 第42-43页 |
·非政府组织治理绩效低下,公共空间拓展不足 | 第43-44页 |
·中国的农村非政府组织缺乏自己的理论 | 第43页 |
·缺乏对民间组织的监督机制 | 第43-44页 |
5 农村非政府组织公共性释放路径 | 第44-50页 |
·转变政府职能,释放农村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的空间 | 第44-45页 |
·政府正确定位 | 第44页 |
·政府对第三部门组织恰当的规制 | 第44-45页 |
·加强政府扶持,营造农村非政府组织公共性释放的外部环境 | 第45-46页 |
·加大资金扶持 | 第45页 |
·给与政策优惠 | 第45-46页 |
·进行教育和技术上的帮助 | 第46页 |
·加快法治建设,为农村非政府组织公共性释放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 第46-47页 |
·完善相应法律法规 | 第46-47页 |
·出台农村非政府组织内部员工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法规政策 | 第47页 |
·重视自身建设,在提升农村非政府组织能力中释放公共性 | 第47-49页 |
·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 | 第47-48页 |
·提升自身管理能力 | 第48页 |
·建立良好的内部监督机制 | 第48-49页 |
·加强合作,在与基层政权合作中释放公共性 | 第49-50页 |
·加强与基层政权组织合作 | 第49页 |
·完善社会监督 | 第49-50页 |
6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