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滨海过渡带红鳞蒲桃群系及其生态分布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广西滨海过渡带概况 | 第12-20页 |
·滨海过渡带 | 第12-16页 |
·过渡带的定义 | 第12-13页 |
·过渡带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滨海过渡带 | 第14-16页 |
·广西滨海过渡带 | 第16-17页 |
·广西滨海过渡带自然概况 | 第16页 |
·广西滨海过渡带分段概况 | 第16-17页 |
·广西滨海过渡带的植被概况 | 第17-20页 |
第三章 红鳞蒲桃的分布与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蒲桃属的分类与分布 | 第20-21页 |
·红鳞蒲桃及其研究现状 | 第2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3页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第23-30页 |
·土壤和植物叶片的采集及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23页 |
·植物样品的采集 | 第23-24页 |
·各元素的分析方法 | 第24页 |
·红鳞蒲桃群落调查 | 第24-26页 |
·研究地点 | 第24-25页 |
·群落调查方法 | 第25-26页 |
·最小面积法 | 第25页 |
·样方调查 | 第25页 |
·林下更新层调查 | 第25-26页 |
·滨海过渡带植被景观调查方法 | 第26页 |
·研究地点 | 第26页 |
·调查及制图方法 | 第26页 |
·计算及统计方法 | 第26-30页 |
·种群分布型指数 | 第26-27页 |
·扩散型指数Id(Morisita指数) | 第26-27页 |
·C_A指数 | 第27页 |
·平均拥挤度(m|·) | 第27页 |
·重要值指数 | 第27-28页 |
·物种多样性指数 | 第28页 |
·Simpson's指数 | 第28页 |
·Shannon-Wiener指数 | 第28页 |
·Pielou均匀度 | 第28页 |
·群落相似性系数 | 第28-29页 |
·2×2列联表 | 第28-29页 |
·匹配系数 | 第29页 |
·距离系数 | 第29页 |
·群落排序 | 第29-30页 |
第五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0-52页 |
·广西滨海过渡带土壤和植物元素分析 | 第30-33页 |
·广西滨海植被生态系列生境土壤中盐分分布 | 第30页 |
·广西滨海植被生态系列生境植物叶片元素含量分布 | 第30-33页 |
·广西海岸带红鳞蒲桃群系 | 第33-50页 |
·广西海岸带红鳞蒲桃群系分布及种类组成 | 第33-36页 |
·广西海岸带红鳞蒲桃群系分布 | 第33页 |
·广西海岸带红鳞蒲桃群系种类组成 | 第33-36页 |
·红鳞蒲桃种群空间分布 | 第36页 |
·红鳞蒲桃群落描述 | 第36-46页 |
·红鳞蒲桃+下龙新木姜—九节+罗伞群落 | 第36-39页 |
·红鳞蒲桃—乌药+山姜群落 | 第39-41页 |
·红鳞蒲桃+滨木患—酒饼簕—海芋群落 | 第41-43页 |
·红鳞蒲桃+鹊肾树—罗伞树+龙船花群落 | 第43-46页 |
·红鳞蒲桃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 第46-47页 |
·红鳞蒲桃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特征 | 第46-47页 |
·红鳞蒲桃群落的均匀度特征 | 第47页 |
·红鳞蒲桃群落数量分类 | 第47页 |
·红鳞蒲桃群落的极点排序 | 第47-48页 |
·红鳞蒲桃的天然更新、结构与群落演替 | 第48-50页 |
·广西滨海过渡带典型样地景观描述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2-55页 |
·结论 | 第52页 |
·广西滨海过渡带土壤和植物盐分的一致性 | 第52页 |
·红鳞蒲桃群系及其生态分布 | 第52页 |
·讨论 | 第52-55页 |
·广西滨海过渡带景观 | 第52-53页 |
·广西滨海过渡带观赏树种的发现 | 第53页 |
·广西滨海过渡带植被的生态屏障建设和生态恢复 | 第53页 |
·广西滨海过渡带生物学保护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附录I | 第60-64页 |
附录II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