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现代文学(1919~1949年)论文

中国抗战文学中的日本战俘形象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1 绪论第10-13页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0页
   ·研究现状综述第10-11页
   ·研究方法第11页
   ·相关概念界定第11-13页
2 比较文学形象学相关原理第13-16页
   ·形象学定义、范畴和方法论第13页
   ·“自我”与“他者”的互动性第13-14页
   ·“社会集体想象物”第14-16页
3 历史语境第16-18页
   ·抗战时期对日本人形象书写高潮的出现与发展第16-17页
   ·抗战时期对日本战俘形象书写的集中出现第17-18页
4 “他者”:中国抗战文学中的日本战俘形象第18-36页
   ·顽固自负的侵略者——“未改变”的日本俘虏形象第18-22页
     ·“鬼子”:抗战文学中的日本军人群像第18-20页
     ·林语堂《日本俘虏访问记》中“未改变”的日本战俘们第20-22页
   ·思念故乡的哭泣者——战场上的日本军人形象另一面第22-27页
     ·以群《听日本人自己的告白》中日本军人的家信第23-24页
     ·周立波《敌兵的忧郁》中日本士兵与战俘的忧郁第24-26页
     ·适越《人兽之间》中日本兵的人性一面第26-27页
   ·追求和平的革命者——自愿投诚的日本兵形象第27-29页
     ·老舍《大地龙蛇》中雪夜投诚的马致远第27-28页
     ·谢冰莹《梅子姑娘》中反战的空军驾驶员中条第28-29页
   ·感化教育的改造者——成为反战斗士的日本俘虏形象第29-36页
     ·杜埃《俘虏审问记》的西仁智雄第29-30页
     ·沈起予《人性的恢复》中的植木军官第30-31页
     ·天虚《两个俘虏》中的 XX 四郎第31-34页
     ·丁玲《河内一郎》中的河内一郎第34-36页
5 “自我”:创造日本战俘形象的“主体”第36-41页
   ·作为形象创造者的作家第36-39页
   ·作为注视者的读者第39-41页
6 探究产生日本战俘形象背后蕴含的政策与文化因素第41-60页
   ·日本战俘形象产生的政策因素第41-46页
     ·日本的侵略战争政策与日本反战人士的斗争第41-43页
     ·中日截然不同的对敌战俘政策第43-46页
   ·日本战俘形象产生的文化因素第46-60页
     ·“他者”民族文化性格的两重性第46-54页
     ·“主体”思想的两重性第54-59页
     ·“他者”形象与“自我”的互动第59-60页
7 结论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5-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爱的缺失与寻觅--青山七惠与张悦然小说中的“80后女性”比较研究
下一篇:延安文学中的方言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