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2页 |
| 1 完美主义的定义、测量和分类 | 第10-20页 |
| ·完美主义的定义 | 第10-14页 |
| ·完美主义量表 | 第14-16页 |
| ·完美主义的双成分模型 | 第16-18页 |
| ·以完美主义为尺度对人群分类 | 第18-20页 |
| 2 完美主义、应激、应对、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 | 第20-31页 |
| ·主要概念 | 第20-22页 |
| ·抑郁的素质应激理论 | 第22-24页 |
| ·应激的认知评价模型 | 第24-25页 |
| ·完美主义和抑郁 | 第25-26页 |
| ·完美主义、应激和抑郁 | 第26-29页 |
| ·完美主义、应对和抑郁 | 第29-30页 |
| ·完美主义、社会支持和抑郁 | 第30-31页 |
| 3 国内完美主义研究现状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问题提出、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32-38页 |
| 1 问题提出 | 第32-35页 |
| ·完美主义的定义和测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 ·以完美主义为尺度对人群的分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 ·完美主义、应激、应对、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 2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35-36页 |
| 3 研究意义 | 第36-38页 |
| ·理论意义 | 第36-37页 |
| ·实践意义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完美主义、应激、应对、社会支持和抑郁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38-79页 |
| 研究一 对完美主义定义的开放式问卷调查 | 第38-43页 |
| 1 引言 | 第38-39页 |
| 2 方法 | 第39页 |
| 3 结果 | 第39-40页 |
| 4 讨论 | 第40-42页 |
| 5 结论 | 第42-43页 |
| 研究二 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的中文修订 | 第43-52页 |
| 1 引言 | 第43-44页 |
| 2 方法 | 第44-47页 |
| 3 结果 | 第47-49页 |
| 4 讨论 | 第49-51页 |
| 5 结论 | 第51-52页 |
| 研究三 以完美主义为尺度对大学生群体的分类 | 第52-60页 |
| 1 引言 | 第52-53页 |
| 2 方法 | 第53-55页 |
| 3 结果 | 第55-56页 |
| 4 讨论 | 第56-59页 |
| 5 结论 | 第59-60页 |
| 研究四 应激、应对和社会支持在完美主义和抑郁间的中介效应 | 第60-72页 |
| 1 引言 | 第60-61页 |
| 2 方法 | 第61-63页 |
| 3 结果 | 第63-68页 |
| 4 讨论 | 第68-71页 |
| 5 结论 | 第71-72页 |
| 研究五 完美主义、日常生活琐事、应对和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和抑郁间的中介效应 | 第72-79页 |
| 1 引言 | 第72-73页 |
| 2 方法 | 第73-74页 |
| 3 结果 | 第74-76页 |
| 4 讨论 | 第76-78页 |
| 5 结论 | 第78-79页 |
| 第四章 总讨论 | 第79-86页 |
| 1 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APS-R)的中文修订和应用 | 第79-80页 |
| 2 以完美主义为尺度对大学生群体的分类 | 第80-81页 |
| 3 应激、应对、社会支持在完美主义和抑郁间的中介模型 | 第81-82页 |
| 4 非适应完美主义、日常生活琐事、应对和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和抑郁间的中介模型 | 第82-84页 |
| 5 本研究的意义和创新之处 | 第84-85页 |
| ·理论意义 | 第84页 |
| ·实践意义 | 第84页 |
| ·创新点 | 第84-85页 |
| 6 本研究的局限和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 第85-86页 |
| 第五章 总结论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4页 |
| 附录 | 第94-96页 |
| 附录I | 第94-95页 |
| 附录II | 第95-96页 |
| 后记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