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问题的提出和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工程概况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裂隙岩体注浆加固机理 | 第14-15页 |
·室内裂隙岩体注浆模拟试验 | 第15-16页 |
·预注浆加固技术 | 第16-17页 |
·隧道不良地质段围岩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海底隧道涌水量计算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结论 | 第20-21页 |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1-22页 |
2 裂隙岩体的注浆理论 | 第22-38页 |
·裂隙岩体的注浆特性 | 第22-24页 |
·岩体中裂隙的性质 | 第22-23页 |
·裂隙岩体的注浆特性 | 第23-24页 |
·浆液在裂隙岩体中的流动规律 | 第24-28页 |
·牛顿流体的注浆理论 | 第24-25页 |
·宾汉姆流体的注浆理论 | 第25-27页 |
·水泥浆液在裂隙岩体中的充填注浆规律 | 第27-28页 |
·裂隙岩体注浆设计理论 | 第28-33页 |
·裂隙岩体围岩的注浆加固厚度确定 | 第28-29页 |
·裂隙岩体劈裂注浆的注浆量计算 | 第29-32页 |
·水灰比—注灰量—注浆量计算法 | 第29-31页 |
·岩体微裂隙注浆量预测分析的遗传神经网络法 | 第31-32页 |
·裂隙岩体注浆压力确定 | 第32-33页 |
·注浆孔孔距设定 | 第33页 |
·裂隙岩体的劈裂注浆 | 第33-38页 |
·裂隙岩体劈裂注浆加固机理 | 第33-36页 |
·劈裂注浆发生的条件 | 第33-34页 |
·劈裂注浆压力变化规律 | 第34-36页 |
·劈裂注浆过程 | 第36页 |
·裂隙岩体劈裂注浆技术 | 第36-38页 |
3 胶州湾海底隧道预注浆加固技术研究 | 第38-56页 |
·地质资料 | 第38-40页 |
·水文与工程地质概况 | 第38-39页 |
·超前地质预报成果 | 第39-40页 |
·现场注浆实验 | 第40-43页 |
·现场注浆材料试验 | 第40-42页 |
·实验对象 | 第40页 |
·实验结果 | 第40-42页 |
·压水试验 | 第42-43页 |
·压水试验方法及其吸水量计算 | 第42页 |
·压水试验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全断面超前预注浆施工工艺、方法及措施 | 第43-56页 |
·隧道全断面超前预注浆施工工艺 | 第43-44页 |
·注浆材料选择 | 第44-45页 |
·注浆浆液 | 第44页 |
·注浆浆液选择原则 | 第44页 |
·注浆浆液配比参数 | 第44-45页 |
·注浆设备 | 第45页 |
·隧道全断面超前帷幕预注浆参数设计 | 第45-49页 |
·注浆加固范围 | 第45页 |
·注浆压力 | 第45-46页 |
·注浆速度 | 第46页 |
·注浆段长和注浆孔布置 | 第46-49页 |
·浆液注入量 | 第49页 |
·钻孔注浆施工 | 第49-56页 |
·止浆墙施工 | 第49-50页 |
·钻孔注浆施工施工准备 | 第50页 |
·开孔及孔口管安装 | 第50-52页 |
·浆液制备 | 第52-53页 |
·钻孔注浆 | 第53页 |
·注浆顺序 | 第53-54页 |
·注浆方法 | 第54-55页 |
·注浆结束标准 | 第55-56页 |
4 胶州湾海底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时预注浆加固稳定性分析 | 第56-84页 |
·隧道穿越断层时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56-61页 |
·断层破碎带的选择 | 第56-57页 |
·隧道施工开挖步序及方法 | 第57-58页 |
·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58-60页 |
·材料的本构模型及加载条件 | 第60页 |
·模型的材料参数 | 第60-61页 |
·数值模拟实施方法 | 第61页 |
·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时使用不同注浆加固圈厚度的影响分析 | 第61-73页 |
·隧道拱顶的沉降变化分析 | 第62-66页 |
·沿隧道轴向围岩和初期支护的塑性变形分析 | 第66-70页 |
·初期支护内最大主应力变化分析 | 第70-73页 |
·断层破碎带使用不同注浆材料加固的影响分析 | 第73-82页 |
·隧道拱顶的沉降变化分析 | 第74-77页 |
·沿隧道轴向隧道和围岩的塑性变形分布 | 第77-80页 |
·初期支护内最大主应力变化分析 | 第80-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5 胶州湾海底隧道预注浆效果检查及评价 | 第84-102页 |
·注浆效果检查 | 第84-85页 |
·胶州湾海底隧道注浆效果检查及评价 | 第85-87页 |
·断层f4-4注浆效果分析 | 第85页 |
·注浆效果检查 | 第85-87页 |
·检查孔布置 | 第85-86页 |
·检查孔出水量 | 第86-87页 |
·涌水量计算 | 第87-97页 |
·地质模型 | 第88-89页 |
·计算模型 | 第89页 |
·公式法 | 第89-92页 |
·数值分析法 | 第92-97页 |
·计算模型 | 第92-94页 |
·计算参数 | 第94页 |
·计算过程简述 | 第94-97页 |
·计算工况 | 第97页 |
·涌水量计算结果比较及分析 | 第97-100页 |
·无注浆情况下隧道开挖涌水量计算比较 | 第97-98页 |
·注浆情况下隧道开挖涌水量计算比较 | 第98-100页 |
·与实测结果比较 | 第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结论 | 第102-103页 |
·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附录A | 第109页 |
附录B | 第109-112页 |
附录C | 第112-114页 |
附录D | 第114-116页 |
附录E | 第116-121页 |
作者简历 | 第121-12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