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五、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六、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相关理论 | 第25-43页 |
一、马克思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想 | 第25-32页 |
(一) 二元经济结构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 | 第25-27页 |
(二)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先决条件 | 第27-28页 |
(三) 土地的集中是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 第28-29页 |
(四) 资本投入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因素 | 第29页 |
(五) 农业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重要原因 | 第29-30页 |
(六) 资本占领农业并促使农业劳动力分化 | 第30页 |
(七) 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导致失业的重要原因 | 第30-31页 |
(八) 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创造了就业岗位 | 第31-32页 |
二、发展经济学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理论 | 第32-43页 |
(一)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 | 第32-34页 |
(二) 费景汉——拉尼斯的二元经济理论 | 第34-36页 |
(三) 乔根森的二元经济理论 | 第36-38页 |
(四) 托达罗的劳动力迁移理论 | 第38-40页 |
(五) 舒尔茨的农业经济理论 | 第40-43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现状及问题 | 第43-66页 |
一、农民流动就业的历史过程 | 第43-46页 |
(一) 1978 年以前:流动受到严格限制 | 第43页 |
(二) 80 年代:流动的恢复与发展 | 第43-44页 |
(三) 90 年代以后:流动的高潮 | 第44-46页 |
二、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巨大贡献 | 第46-51页 |
(一) 农民工流动就业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拉动力量 | 第46-47页 |
(二) 农民工流动就业有效缓解了“三农”问题 | 第47-49页 |
(三) 农民工流动就业推动了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 第49-50页 |
(四) 农民工流动就业促进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 第50-51页 |
三、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原因 | 第51-53页 |
(一) 城乡收入差距日趋扩大是农民工产生的直接动因 | 第51-52页 |
(二) 城市工业部门不断壮大为农民工流动就业创造了条件 | 第52页 |
(三) 户籍管理松动使农民工流动就业成为可能 | 第52-53页 |
四、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现状 | 第53-59页 |
(一) 数量和规模 | 第53-54页 |
(二) 行业和地域分布 | 第54-57页 |
(三) 外出务工人员比例 | 第57页 |
(四) 年龄和性别情况 | 第57-58页 |
(五) 受教育情况 | 第58-59页 |
(六) 工资收入情况 | 第59页 |
(七) 农民工签订合同情况 | 第59页 |
五、农民工流动就业的主要问题 | 第59-66页 |
(一) 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农民工流动就业 | 第60页 |
(二)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农业剩余劳动力 | 第60-61页 |
(三) 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减少了对农民工的需求 | 第61-62页 |
(四) 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 | 第62-63页 |
(五) 农民工权益缺乏社会保障 | 第63-64页 |
(六) 农民工自身素质难以适应形势的需要 | 第64-66页 |
第四章 阻碍我国农民工流动就业的主要原因 | 第66-83页 |
一、户籍制度 | 第66-72页 |
(一) 户籍制度的形成 | 第66-70页 |
(二) 户籍制度对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影响 | 第70-72页 |
二、土地制度 | 第72-77页 |
(一) 土地制度的改革过程 | 第72-75页 |
(二) 土地制度对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影响 | 第75-77页 |
三、社会保障制度 | 第77-79页 |
(一) 社会保障制度的沿革 | 第77-78页 |
(二) 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影响 | 第78-79页 |
四、劳动力市场分割 | 第79-83页 |
(一) 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 第79-81页 |
(二) 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影响 | 第81-83页 |
第五章 国外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经验 | 第83-97页 |
一、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 第83-84页 |
(一) 产业结构转换带动就业结构转换 | 第83页 |
(二) 工业化引起和推动城市化 | 第83-84页 |
(三) 结构转变带来挑战和机遇 | 第84页 |
二、世界各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模式 | 第84-90页 |
(一) 英国:强制转移模式 | 第84-85页 |
(二) 美国:自由迁移转移 | 第85-86页 |
(三) 日本:政府主导模式 | 第86-88页 |
(四) 韩国模式和台湾模式 | 第88-89页 |
(五) 巴西:拉美模式 | 第89-90页 |
三、劳动力转移的国际经验和教训 | 第90-94页 |
(一) 清除劳动力流动制度障碍 | 第91页 |
(二) 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政策 | 第91-92页 |
(三) 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的培训政策 | 第92-93页 |
(四) 加强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的政策 | 第93页 |
(五) 选择正确的战略、产业政策和农村发展政策 | 第93-94页 |
四、对我国的启示 | 第94-97页 |
(一) 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 第94-95页 |
(二) 引导农民工合理流动 | 第95页 |
(三) 从源头上加强农民工组织化程度 | 第95页 |
(四) 实现公共服务对农民工的广覆盖 | 第95-96页 |
(五) 选择与发展阶段相适合的发展战略 | 第96-97页 |
第六章 促进我国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对策 | 第97-122页 |
一、破除体制性障碍,为农民工流动就业创造宽松环境 | 第97-104页 |
(一)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 第97-99页 |
(二) 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 第99-101页 |
(三) 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 第101-102页 |
(四) 构建城乡平等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 | 第102-104页 |
二、完善相关政策,提高农民工流动就业能力 | 第104-113页 |
(一) 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和就业服务 | 第105-106页 |
(二) 完善农民工工资和用工管理 | 第106-108页 |
(三) 加强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制度建设 | 第108-110页 |
(四) 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 第110-111页 |
(五) 多种途径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 | 第111-112页 |
(六)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 第112-113页 |
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 第113-118页 |
(一) 合理定位县域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扩大就业 | 第114页 |
(二)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 | 第114-115页 |
(三) 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 第115-116页 |
(四) 积极扶持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 | 第116页 |
(五) 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 | 第116-117页 |
(六) 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 | 第117-118页 |
四、统筹城乡发展,吸引农民工回乡创业 | 第118-122页 |
(一) 地方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对待农民工回乡创业问题 | 第118页 |
(二) 地方政府要增强服务意识,改善农民工回乡创业环境 | 第118-119页 |
(三) 加大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财政和税收扶持力度 | 第119页 |
(四) 改善金融服务,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信贷支持 | 第119-120页 |
(五) 建立健全农民工回乡创业辅导和培训服务体系 | 第120页 |
(六) 优先解决农民工回乡创业用地问题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8页 |
后记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