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社会互动中的壮族习惯法--以龙州县金龙镇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12页 |
·研究缘起 | 第7-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 第9-10页 |
·田野调查的选点 | 第10-12页 |
2 田野调查点概况 | 第12-16页 |
·龙州县简介 | 第12-13页 |
·金龙镇基本情况 | 第13-14页 |
·金龙镇的历史沿革 | 第14页 |
·金龙镇的族群简介 | 第14-16页 |
3 习惯法研究简介与回顾 | 第16-21页 |
·习惯法的定义 | 第16页 |
·习惯法研究回顾 | 第16-21页 |
·国外习惯法研究回顾 | 第16-19页 |
·国内习惯法研究回顾 | 第19-21页 |
4 壮族习惯法存在的原因 | 第21-24页 |
·乡土社会的内因 | 第21页 |
·国家的外因 | 第21-24页 |
5 壮族习惯法的历史考察 | 第24-27页 |
·壮族习惯法的历史考察 | 第24-25页 |
·壮族习惯法历史发展的特点 | 第25-27页 |
6 壮族习惯法的历史变迁 | 第27-30页 |
·壮族习惯法仍是维护乡土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 | 第27页 |
·壮族习惯法变迁的人类学考察 | 第27-30页 |
·壮族习惯法变迁的体现 | 第27-28页 |
·壮族习惯法变迁的原因 | 第28-30页 |
7 壮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困境与冲突 | 第30-47页 |
·“开除板舍” | 第31-33页 |
·“鸡鬼” | 第33-36页 |
·“村规民约” | 第36-40页 |
·“神判” | 第40-42页 |
·“开棺验尸” | 第42-44页 |
·壮族习惯法的评价 | 第44-46页 |
·积极作用 | 第44页 |
·消极作用 | 第44-46页 |
·国家法的困境 | 第46-47页 |
8 壮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重构与调适 | 第47-54页 |
·重构与调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47-49页 |
·重构与调适的途径探索 | 第49-54页 |
·金龙现存的纠纷解决方式 | 第49-50页 |
·重构与调适建议 | 第50-54页 |
9 结语 | 第54-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