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4页 |
·研究背景 | 第14-23页 |
·当代世界博物馆在运营发展中的新趋势 | 第14-15页 |
·中国博物馆在当代的发展热潮 | 第15-17页 |
·中国博物馆在新趋势下的发展滞后 | 第17-21页 |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工程实践的设计体会 | 第21-23页 |
·研究目的:以新的设计策略配合优化中国博物馆的运营发展 | 第23-24页 |
·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研究对象 | 第26-31页 |
·博物馆的定义及分类 | 第26-28页 |
·相关概念的阐述 | 第28-30页 |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30-31页 |
·研究综述 | 第31-40页 |
·博物馆学的相关研究 | 第32-37页 |
·博物馆建筑设计的相关研究 | 第37-40页 |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研究框架 | 第41-44页 |
第二章 当代博物馆发展的复合化趋势 | 第44-72页 |
·博物馆的起源及发展简述 | 第44-45页 |
·复合化趋势产生的外在因素 | 第45-49页 |
·文化产业的兴起 | 第45-47页 |
·城市的集约化发展 | 第47-48页 |
·科学技术的进步 | 第48页 |
·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变 | 第48-49页 |
·复合化趋势产生的内在因素 | 第49-57页 |
·博物馆发展模式的转变 | 第49-51页 |
·博物馆社会职能的扩展 | 第51-54页 |
·博物馆自身发展的矛盾 | 第54-57页 |
·复合化趋势的表现形式 | 第57-69页 |
·博物馆以多种形式与城市空间的结合 | 第58-63页 |
·博物馆功能对社会化运营模式的配合 | 第63-67页 |
·博物馆空间与多层次体验行为的融合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第三章 复合化趋势下的中国博物馆 | 第72-98页 |
·中国博物馆的起源及发展简述 | 第72-73页 |
·复合化趋势为当代中国博物馆带来的挑战 | 第73-89页 |
·中国博物馆发展的存在问题 | 第74-82页 |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82-89页 |
·复合化趋势为当代中国博物馆带来的机遇 | 第89-92页 |
·复合化趋势对中国博物馆发展的推进作用 | 第89-92页 |
·复合化趋势对中国博物馆发展的引导作用 | 第92页 |
·复合化趋势对全新博物馆设计策略的呼唤 | 第92-96页 |
·设计层面以外的影响因素 | 第92-93页 |
·设计层面介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第93-94页 |
·设计层面的自我调整及应对 | 第94-95页 |
·呼唤:全新的博物馆设计策略 | 第95-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四章 当代博物馆的复合化设计策略概述 | 第98-122页 |
·复合化设计策略的概念引入 | 第98-108页 |
·基于现象的分析 | 第98-99页 |
·基于理论的启示 | 第99-100页 |
·基于实践的探索 | 第100-108页 |
·复合化设计策略的内涵 | 第108-114页 |
·博物馆的复合化城市网络 | 第109-111页 |
·博物馆的复合化功能定位 | 第111-112页 |
·博物馆的复合化空间模式 | 第112-114页 |
·复合化设计策略的实质 | 第114-116页 |
·适应性的设计理念 | 第114页 |
·整体性的设计方法 | 第114-115页 |
·综合性的设计思路 | 第115-116页 |
·复合化设计策略的意义 | 第116-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2页 |
第五章 博物馆的复合化城市网络 | 第122-160页 |
·复合化城市网络的建构基础 | 第122-128页 |
·博物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组成部分 | 第122-124页 |
·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规划体系的重要元素 | 第124-125页 |
·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艺术教育的辅助机构 | 第125-126页 |
·博物馆作为城市社区生活的综合服务配套 | 第126-128页 |
·复合化城市网络的建构原则 | 第128-148页 |
·与城市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机群聚 | 第128-134页 |
·单一功能与混合使用的平衡开发 | 第134-139页 |
·类型、规模及建设模式的综合考量 | 第139-144页 |
·通过建构网络层级制定的发展规划 | 第144-148页 |
·复合化城市网络的建构层级 | 第148-156页 |
·网络核心:与城市中心公共文化区域复合 | 第149-153页 |
·网络拓展:与城市社区公共网点复合 | 第153-154页 |
·网络补充:对城市碎片空间进行整合 | 第154-156页 |
·复合化城市网络的意义 | 第156-157页 |
·本章小结 | 第157-160页 |
第六章 博物馆的复合化功能定位 | 第160-196页 |
·复合化功能定位的切入条件 | 第160-166页 |
·博物馆的社会需求 | 第160-161页 |
·博物馆的运营需求 | 第161-164页 |
·博物馆与相关产业的合作共赢 | 第164-166页 |
·复合化功能定位的基本模式 | 第166-179页 |
·博物馆附属产业功能的更新 | 第167-169页 |
·博物馆作为相关产业的配套 | 第169-175页 |
·博物馆作为相关产业的引导 | 第175-179页 |
·复合化功能定位的统筹策划 | 第179-193页 |
·基于切入条件的发展环境分析 | 第179-181页 |
·基于发展环境的博物馆开发模式 | 第181-185页 |
·基于开发模式的博物馆设计应对 | 第185-193页 |
·复合化功能定位的意义 | 第193页 |
·本章小结 | 第193-196页 |
第七章 博物馆的复合化空间模式 | 第196-232页 |
·复合化空间模式的影响要素 | 第196-204页 |
·城市的环境要素 | 第196-197页 |
·观众的观展行为 | 第197-198页 |
·博物馆的功能拓展 | 第198-200页 |
·博物馆的空间发展 | 第200-204页 |
·复合化空间模式的基本特征 | 第204-216页 |
·体验特征 | 第204-206页 |
·开放特征 | 第206-209页 |
·混合特征 | 第209-211页 |
·多维特征 | 第211-213页 |
·弹性特征 | 第213-216页 |
·复合化空间模式的结构组织 | 第216-229页 |
·建立主体空间:展示空间与展示主题复合 | 第217-220页 |
·组织空间结构:公共空间与主体空间复合 | 第220-225页 |
·联系城市空间: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复合 | 第225-229页 |
·复合化空间模式的意义 | 第229-230页 |
·本章小结 | 第230-232页 |
第八章 复合化设计策略的支撑体系与实践展望 | 第232-258页 |
·博物馆复合化设计的发展趋向 | 第232-238页 |
·规模的多层分级 | 第232-233页 |
·空间的多维发展 | 第233-235页 |
·资源的多样利用 | 第235-237页 |
·技术的多元配合 | 第237-238页 |
·博物馆复合化设计的支撑体系 | 第238-244页 |
·管理机制的完善 | 第238-239页 |
·发展规划的导向 | 第239-240页 |
·运营思路的拓展 | 第240-241页 |
·政府政策的推动 | 第241-242页 |
·实践平台的支持 | 第242-243页 |
·合作环境的融合 | 第243-244页 |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复合化设计实践与探索 | 第244-256页 |
·设计背景 | 第244-246页 |
·设计切入 | 第246-248页 |
·设计实践 | 第248-252页 |
·设计总结 | 第252-256页 |
·本章小结 | 第256-258页 |
结论 | 第258-260页 |
参考文献 | 第260-26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68-270页 |
致谢 | 第270-271页 |
附件 | 第2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