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强磁场及超导磁体的作用和必要性 | 第12-14页 |
1.2 大型氦低温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 大型超导磁体降温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4 中国40T混合磁体及其外超导磁体结构 | 第21-24页 |
1.5 本课题的意义、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氦低温系统组成 | 第26-46页 |
2.1 低温系统组成 | 第26-31页 |
2.1.1 热负荷计算 | 第26-30页 |
2.1.2 系统组成概述 | 第30-31页 |
2.2 制冷机系统 | 第31-36页 |
2.2.1 主压缩机系统 | 第31-32页 |
2.2.2 360 W/4.5 K氦制冷机 | 第32-36页 |
2.2.3 系统末端储液主杜瓦 | 第36页 |
2.3 低温分配系统 | 第36-40页 |
2.3.1 低温分配阀箱 | 第36-39页 |
2.3.2 低温传输线 | 第39页 |
2.3.3 磁体和阀箱杜瓦 | 第39-40页 |
2.4 氦气回收与纯化系统 | 第40-42页 |
2.5 辅助系统或设备 | 第42-43页 |
2.5.1 液氮/氮气供给系统 | 第42-43页 |
2.5.2 冷却水系统 | 第43页 |
2.5.3 仪表气系统 | 第43页 |
2.6 控制系统 | 第43-45页 |
2.6.1 制冷机控制系统 | 第44页 |
2.6.2 分配阀箱控制系统 | 第44-4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超导线圈从300 K降温至5K过程热力学计算 | 第46-67页 |
3.1 CICC线圈从300 K降温至80K热力学分析 | 第46-59页 |
3.1.1 计算模型描述 | 第46-48页 |
3.1.2 计算控制方程 | 第48-50页 |
3.1.3 方程离散 | 第50-51页 |
3.1.4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第51-52页 |
3.1.5 计算机程序结构流程 | 第52-53页 |
3.1.6 计算结果 | 第53-59页 |
3.2 CICC线圈从80 K降温至5K热力学分析 | 第59-66页 |
3.2.1 透平膨胀机计算模型 | 第59-61页 |
3.2.2 换热器计算模型 | 第61-62页 |
3.2.3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第62页 |
3.2.4 计算结果 | 第62-6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4章 超导磁体线圈降温 | 第67-84页 |
4.1 降温过程相关工作 | 第67-73页 |
4.1.1 降温方案概述 | 第67-68页 |
4.1.2 降温基本流程介绍 | 第68-69页 |
4.1.3 温度传感器布置 | 第69-71页 |
4.1.4 降温步骤 | 第71-73页 |
4.2 降温过程数据采集 | 第73-78页 |
4.2.1 磁体线圈温度变化 | 第73-77页 |
4.2.2 磁体线圈内流量变化 | 第77-78页 |
4.2.3 磁体线圈进出口氦气压力变化 | 第78页 |
4.3 总结与分析 | 第78-83页 |
4.3.1 励磁实验 | 第78-79页 |
4.3.2 降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总结 | 第79-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5章 数据分析及拓展研究 | 第84-105页 |
5.1 低温系统运行相关数据计算分析 | 第84-90页 |
5.1.1 计算结果与实际降温温度对比 | 第84-85页 |
5.1.2 摩擦系数拟合计算 | 第85-87页 |
5.1.3 低温下换热系数估算验证 | 第87-88页 |
5.1.4 过冷槽节流氦气过程计算 | 第88-90页 |
5.2 受磁场影响工作部件相关研究 | 第90-99页 |
5.2.1 受磁场影响部件工作机理总结 | 第90-91页 |
5.2.2 温度计受磁场影响表现 | 第91-93页 |
5.2.3 电磁屏蔽罩设计 | 第93-99页 |
5.3 HTS电流引线选材及其焊接方法改进建议 | 第99-10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