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及实证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住宅区位理论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总结 | 第17页 |
·我国住宅微观区位存在问题 | 第17-18页 |
·论文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框架结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31页 |
·互换论与过滤论 | 第20-22页 |
·互换论 | 第20-21页 |
·过滤论 | 第21-22页 |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 | 第22-27页 |
·中心——外围模型 | 第22-23页 |
·历史和预期模型 | 第23-25页 |
·区域专业化模型 | 第25-27页 |
·生态区位理论 | 第27-29页 |
·居住环境的生态价值 | 第27-28页 |
·城市住宅的生态区位模型 | 第28-29页 |
·总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与演变 | 第31-43页 |
·我国城市住宅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31-35页 |
·城市住宅宏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32-35页 |
·我国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演变 | 第35-39页 |
·计划机制下的影响因素 | 第35-37页 |
·市场机制下的影响因素 | 第37-38页 |
·相同因素在不同机制下的差别 | 第38-39页 |
·我国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演变规律分析 | 第39-43页 |
·选择标准的演变 | 第39-40页 |
·个人因素影响城市住宅微观区位格局 | 第40页 |
·非经济因素对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影响 | 第40-41页 |
·住宅增值潜力促进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合理化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评价标准 | 第43-49页 |
·不同阶层居民对城市住宅微观区位的选择 | 第43-46页 |
·我国居民收入分析 | 第43页 |
·不同收入阶层对城市住宅微观区位的选择 | 第43-45页 |
·城市化与郊区化对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影响 | 第45-46页 |
·我国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评价标准 | 第46-49页 |
·居住需求层次 | 第46-47页 |
·我国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评价标准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 第49-58页 |
·我国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评价指标 | 第49-51页 |
·指导思想 | 第49页 |
·选取原则 | 第49-50页 |
·评价指标 | 第50-51页 |
·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评价指标标准值确定方法 | 第51页 |
·我国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评价方法 | 第51-58页 |
·层次分析法内涵 | 第51-52页 |
·熵权法内涵 | 第52-53页 |
·熵权法与层次分析法比较 | 第53-54页 |
·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评价步骤 | 第54-58页 |
第六章 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实证分析 | 第58-68页 |
·北京市城区住宅微观区位研究 | 第58-60页 |
·住宅小区在北京市各区县的分布情况 | 第58页 |
·北京市住宅区位与轨道交通关系分析 | 第58-60页 |
·北京市青青家园住宅小区微观区位选择分析 | 第60-64页 |
·小区居民购房特点 | 第60-61页 |
·小区居民特征 | 第61-63页 |
·青青家园居民微观区位选择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论文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论文存在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65-66页 |
·论文存在不足 | 第65-66页 |
·未来研究方向 | 第66页 |
·我国城市住宅微观区位选择的发展趋势 | 第66-68页 |
·规范化 | 第66-67页 |
·科学化 | 第67页 |
·个性化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