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33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主要文献研究回顾和综述 | 第12-27页 |
·关于货币虚拟化和经济虚拟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关于货币功能演变以及当代货币理论研究的综述 | 第17-24页 |
·关于当代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综述 | 第24-27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27-30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本文研究框架 | 第29-30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第30-33页 |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本文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第31-33页 |
第二章 货币功能嬗变的背景——从货币虚拟化到经济虚拟化 | 第33-47页 |
第一节 货币虚拟化、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 | 第33-38页 |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货币虚拟化理论 | 第33-36页 |
·货币虚拟化、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 | 第36-38页 |
第二节 对经济虚拟化的数据论证 | 第38-47页 |
·美国GDP的产业结构分析——经济虚拟化证据之一 | 第40-42页 |
·美国各产业公司利润的相对比重——经济虚拟化证据之二 | 第42-47页 |
第三章 货币能量功能的经验分析与理论阐述 | 第47-73页 |
第一节 货币能量功能的经验分析——货币能量刺激美国经济的虚拟化以及全球流动性膨胀 | 第47-53页 |
·美元支柱的虚拟化与美元货币能量的国际环流对美国经济的作用 | 第48-50页 |
·美元货币能量的国际环流对全球流动性膨胀的刺激作用 | 第50-53页 |
第二节 货币能量功能的理论分析 | 第53-63页 |
·货币动能对经济虚拟化能量公式作用的分析 | 第55-60页 |
·货币动能支撑新经济运行方式的简化模型 | 第60-63页 |
第三节 对货币能量几个问题的进一步阐述 | 第63-73页 |
·货币能量功能的内涵 | 第63-67页 |
·货币能量的注入问题 | 第67-70页 |
·货币能量的流动与循环问题 | 第70-73页 |
第四章 货币能量功能与当代美国金融危机 | 第73-89页 |
第一节 货币能量功能与当代美国金融危机原因 | 第73-79页 |
·当代美国经济正常运行对货币能量的依赖性 | 第73-75页 |
·回流美元货币能量刺激导致杠杆活动泛化——美国金融危机直接原因 | 第75-79页 |
第二节 从当前美国金融危机的救助分析货币能量的功能 | 第79-89页 |
·建立在私营信用基础之上的货币能量运动以及收入创造基本停滞 | 第80-84页 |
·私营信用基础之上的货币能量运动以及收入创造功能恢复问题 | 第84-89页 |
第五章 国际本位货币能量功能与人民币国际化——货币能量功能的政策启示之一 | 第89-115页 |
第一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分析 | 第89-97页 |
·国际本位货币具备货币能量功能的背景——货币彻底虚拟化 | 第89-91页 |
·当代国际本位货币基础条件的实证分析 | 第91-94页 |
·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分析 | 第94-97页 |
第二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机遇分析 | 第97-107页 |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是当前中国经济正常运行的需要 | 第98-102页 |
·全球流动性膨胀的威胁——必须积极着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 第102-103页 |
·美元危机的必然性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机遇 | 第103-107页 |
第三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与解决途径 | 第107-115页 |
·建设虚拟资产的国际化交易平台应对放开资本项目后投机热钱的冲击 | 第108-110页 |
·呆坏账处理是处理危机的最后一道防线 | 第110-111页 |
·保护好中国公众对银行业的信任——中国不怕金融危机的根源 | 第111页 |
·建立“金融风险控制试验区”局部试验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全面放开 | 第111-115页 |
第六章 货币流量分析与货币能量流观测——货币能量功能政策启示之二 | 第115-141页 |
第一节 货币能量功能、虚拟经济与资金流量分析 | 第115-122页 |
·虚拟经济“流动性储备池”的货币能量吸收功能 | 第116-118页 |
·现有资金流量分析方法介绍及其分析 | 第118-122页 |
第二节 资金流量投入产出模型及其拓展分析 | 第122-136页 |
·资金流量投入产出模型已有研究分析 | 第122-130页 |
·我国资金流量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基本分析 | 第130-136页 |
第三节 资金流量分析的最终目标:建立基于交易量的全象资金流量观测系统分析 | 第136-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7页 |
致谢 | 第147-14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