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8页 |
第一节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8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7页 |
·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关于货币政策与经济结构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关于经济结构与就业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关于货币政策与就业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第三节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3-28页 |
·主体框架 | 第23-24页 |
·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货币政策结构效应和就业效应总论 | 第28-49页 |
第一节 货币政策结构效应的含义和意义 | 第28-30页 |
·货币政策结构效应问题的提出 | 第28-29页 |
·货币政策结构效应的含义和意义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就业优先的货币政策主张的提出 | 第30-36页 |
·货币政策理论源于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 第30-32页 |
·经济增长优先与就业优先的异同 | 第32-35页 |
·我国的货币政策应强调就业优先 | 第35-36页 |
第三节 货币政策结构效应与就业效应的关系 | 第36-38页 |
·就业效应好坏是评价经济结构优劣的重要标准 | 第36页 |
·经济结构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 | 第36-38页 |
第四节 相关重要理论的回顾 | 第38-46页 |
·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原理下的劳动就业理论 | 第38-40页 |
·二元经济结构条件分析下的劳动就业理论 | 第40-42页 |
·古典学派的劳动力市场均衡理论 | 第42-43页 |
·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和就业理论 | 第43-44页 |
·新古典综合派的结构性失业理论 | 第44页 |
·货币学派的“自然失业率”理论 | 第44-45页 |
·新凯恩斯主义者的“工资粘性”理论 | 第45-46页 |
本章主要结论 | 第46-49页 |
第三章 货币政策运行体系的一般框架 | 第49-77页 |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 | 第50-53页 |
·货币政策目标及其演变 | 第50页 |
·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 | 第50-53页 |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 第53-62页 |
·货币政策工具的分类方法 | 第53页 |
·调节总量的货币政策工具 | 第53-59页 |
·具有结构调节功效的货币政策工具 | 第59-61页 |
·具有直接调控性质的货币政策工具 | 第61-62页 |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中介指标的选择 | 第62-71页 |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第62-63页 |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 第63-64页 |
·后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 第64-65页 |
·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 第65-66页 |
·信用可得性理论 | 第66-67页 |
·信贷渠道理论 | 第67-68页 |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 第68-71页 |
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操作规则 | 第71-75页 |
·货币政策规则的涵义 | 第71-72页 |
·“相机抉择”的理论背景和政策观点 | 第72页 |
·货币政策规则的形式和主要内容 | 第72-75页 |
本章主要结论 | 第75-77页 |
第四章 优化结构和促进就业的货币政策运行体系 | 第77-125页 |
第一节 目标重心的确定 | 第77-95页 |
·货币政策目标间关系的一般理解 | 第77-80页 |
·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发展 | 第80-83页 |
·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在我国的现实意义 | 第83-93页 |
·就业优先的经济结构要求下的货币政策目标重心 | 第93-95页 |
第二节 政策工具的强化和创新 | 第95-98页 |
·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 第95-96页 |
·强化结构效应的货币政策工具 | 第96-98页 |
第三节 传导机制的选择 | 第98-103页 |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不确定性 | 第98-101页 |
·强化结构效应和促进就业要求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第101-103页 |
第四节 操作规则的制定 | 第103-112页 |
·相机抉择操作和按规则操作的特点比较 | 第103-104页 |
·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实践的相机抉择特征 | 第104-105页 |
·我国货币政策应放弃相机抉择的操作原则 | 第105-106页 |
·我国货币政策操作规则的创新思路─就业弹性单一规则 | 第106-112页 |
第五节 重点支持对象的测算分析 | 第112-116页 |
·单纯的行业价值增加对就业拉动效应的衡量指标 | 第112-113页 |
·考虑规模因素的行业就业贡献度衡量指标 | 第113-116页 |
第六节 政策运行环境的改善 | 第116-121页 |
·国家产业政策要向就业倾斜 | 第116-117页 |
·财政政策要与货币政策在扩大就业上保持一致 | 第117-121页 |
本章主要结论 | 第121-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个人简历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