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新体小说论文

中国文学动物叙事的生发和建构--以新时期文学(1978-2008)为重点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8页
导论第18-47页
 一 动物叙事及中国当代动物叙事研究现状第21-32页
 二 本文主体研究思路、框架与类型学相关方法的运用第32-40页
 三 本文研究材料:当代动物叙事作品的选择及依据第40-47页
第一章 何谓动物叙事第47-77页
 第一节 动物叙事概念的刍议、界定与诠释第48-53页
 第二节 动物叙事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叙事学层面意义指涉第53-56页
 第三节 动物叙事“类”的特征:寓言与写实的叙事旨归第56-77页
  一、寓言型动物叙事“类”的概念表征第58-71页
  二、写实类动物叙事“类”的概念表征第71-77页
第二章 中国动物叙事的历史传承与类型衍生第77-110页
 第一节 初创雏形期:先秦两汉时期的“动物叙事”第78-86页
  一、《诗经》及其所开启的动物叙事写实雏形第78-81页
  二、《山海经》:神话类动物叙事的“开山”之作第81-83页
  三、《庄子》及其它:生态写实与寓言叙事的交融表述第83-86页
 第二节 繁荣发展期:晋唐宋的搜奇志怪类动物叙事第86-94页
  一、《搜神记》:叙事学意义上的两类母题模式的开启第86-88页
  二、《任氏传》:一类“动物化形”主题的扛鼎之作第88-91页
  三、《太平广记》:“杂糅并蓄”的动物意象呈现大观第91-94页
 第三节 稳定过渡期:元明清的关照社会人生动物叙事第94-101页
  一、《西游记》:现代“受难+解救”类型模式的最佳诠释第95-98页
  二、《聊斋志异》:叙事学层面“现代进阶”的翘楚之作第98-101页
 第四节 成熟勃兴期:现当代动物叙事的诗性伦理抒写第101-110页
第三章 当代动物叙事的故事形态学研究第110-211页
 第一节 当代动物叙事的人物角色研究:叙事主语的角色担当与功能指向第112-127页
  一、两类“人+动物”主述逻辑关系的形象谱系与价值勾连第112-117页
  二、基础性角色标志的确立与行动指向的导引第117-127页
 第二节 当代动物叙事的功能形态研究:叙事谓语的行动逻辑与价值规约第127-138页
  一、行动逻辑表征的呈现及分布排列规律的释疑与探讨第127-133页
  二、叙事功能项划分的思路、依据及考查的基准第133-138页
 第三节 当代动物叙事叙事情节功能项的分布、排列与细化阐释第138-204页
  一、初始情境功能项设置:困境(或矛盾)的起因与叙事前兆第138-157页
  二、受难者陷困过程功能项设置:困境降临(或矛盾发生)的方式表征第157-171页
  三、解救者解困过程功能项设置:解救与人格完善主题的勾连第171-187页
  四、叙事结局功能项设置:反思性结局与忏悔意识的达成第187-204页
 第四节 当代动物叙事深层结构与价值规约第204-211页
第四章 当代动物叙事的主述模式考察第211-263页
 第一节 “寻找”模式:无法弥合的情感遗失第212-225页
  一、“逝去的终不再来”的事序意义结构及其变体第214-218页
  二、辅助(旁观)者角色身份的意旨、转换与情感位移第218-221页
  三、统归化“终”:类型化悲剧结局的三种叙事指向第221-225页
 第二节 “挽歌”模式:难以抗拒的生存绝境第225-238页
  一、“挽歌”叙事的情感范畴、形象逻辑、主述框架及类型特质第226-228页
  二、“陷困+对抗”的叙事逻辑解读与“挽歌”价值导向的索引第228-231页
  三、“挽歌”意义的结局构想:注定的死亡与升华超脱的情感预设第231-235页
  四、反面角色的形象逻辑:直显、隐性与正态内转的复合呈现第235-238页
 第三节 “报恩”模式:忠义之魂的生命写照第238-249页
  一、“陷困+解救”主述框架的架构及其情感逻辑的生发机制第242-244页
  二、“报恩”表述中的角色认同、身份担当与细化价值分类第244-247页
  三、“报恩”的隐性代价:悲剧性结局的正态价值指向第247-249页
 第四节 “标尺”模式:评判与衡量的伦理准则第249-263页
  一、“标尺”的释义、情感指涉与类型特质的呈现第250-253页
  二、标尺的伦理逻辑:“抉择+纠结”事序情感结构的类型表达第253-256页
  三、倾斜的力度:价值批判与思考导向的深度勾连第256-259页
  四、正与反:角色担当的对立、转化与有限消融第259-263页
第五章 当代动物叙事的神话历史根源第263-347页
 第一节 动物叙事神话象征母题的繁衍:自然意识与人的自我意识的外显第264-307页
  一、原始动物神话的派生形态:动物图腾神话与动物自然神话第264-270页
  二、动物作为自然的象征母题: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的现代外显第270-299页
  三、动物作为人本质性的象征母题:人与动物交相呼应的情感积蕴第299-307页
 第二节 物叙事神话原型意象的现代转体:拟真、复合与虚幻第307-325页
  一、原始神话动物造型的形态演化与情感流向第308-310页
  二、拟真型动物意象:动物形象拟真还原的“写实性”表达第310-313页
  三、复合型动物意象:侠义、浓情与求生三类叙述表征第313-320页
  四、虚幻型动物意象:荒诞而神秘的象征性表达第320-325页
 第三节 物叙事情感基质的传承:万物有灵与动物崇拜第325-347页
  一、万物有灵:作为亲族生命形式的灵性写照第326-335页
  二、动物崇拜:由“人化”到“神化”民族性的理想进阶第335-341页
  三、“神化”视阈下的《狼图腾》:民族性寄予的极端化与有限性第341-347页
第六章 中国动物伦理思想的传承、生发与当代叙事建构第347-376页
 第一节 西方动物伦理思想的追本溯源与观念比照第348-363页
  一、中西方动物思想的宗教神学伦理渊源第348-357页
  二、中西方动物思想的哲学文化渊源第357-363页
 第二节 代动物解放思潮的勃兴及其现代启示性意义第363-369页
  一、动物解放运动的历史渊源与伦理脉络第363-365页
  二、动物解放思潮的兴起与中国动物叙事的应对第365-369页
 第三节 代中国动物伦理思想的有效生发与合理建构第369-376页
第七章 类型学视域下当代动物叙事的总体评价与反思性批判第376-420页
 第一节 物叙事深层结构“陷困+解救”的情感逻辑与叙事旨归第376-385页
 第二节 国当代动物叙事的题材特质与自身叙事优势表征第385-391页
 第三节 判与反思:创作主体与艺术表现的双重审视与规约第391-406页
 第四节 向未来:当代动物叙事多重伦理指向与价值期许第406-420页
结语第420-424页
附录: 本文主要研究作品目录及作者介绍第424-433页
参考文献第433-445页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第445-447页
后记第447-450页

论文共4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中国犯罪学研究--一种知识社会学的分析
下一篇:《史通》与刘知几文史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