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59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14-18页 |
一、社会转型与知识的碰撞及犯罪学研究的主题 | 第14-17页 |
二、从犯罪学研究转向对犯罪学的知识社会学研究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8-38页 |
一、知识社会学的演变与发展 | 第18-23页 |
二、国外犯罪学学术脉络中的知识社会学研究及相关理论 | 第23-27页 |
三、我国犯罪学学术脉络研究及相关理论 | 第27-31页 |
四、我国犯罪学的知识社会学研究及相关理论 | 第31-38页 |
第三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案 | 第38-4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38-42页 |
二、犯罪学知识的选取与研究意义 | 第42-44页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44-4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46-48页 |
第四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框架 | 第48-59页 |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49-53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53-59页 |
第二章 犯罪学研究者与社会角色 | 第59-87页 |
第一节 犯罪学研究共同体的确定 | 第59-67页 |
一、犯罪学研究共同体的内涵及范围 | 第59-62页 |
二、犯罪学研究共同体研究视角构成的特点 | 第62-64页 |
三、角色认同与犯罪学研究共同体的确定 | 第64-67页 |
第二节 犯罪学研究共同体的专业训练及研究旨趣 | 第67-79页 |
一、犯罪学共同体的专业训练与研究旨趣 | 第67-69页 |
二、犯罪学研究者共同体的生态结构 | 第69-77页 |
三、犯罪学共同体的外延性群体 | 第77-79页 |
第三节 犯罪学研究共同体角色的担当 | 第79-87页 |
一、专业团体社会角色的担当 | 第79-81页 |
二、研究共同体学科建设的担当 | 第81-84页 |
三、研究共同体国际交流的担当 | 第84-87页 |
第三章 犯罪学知识的界定与生产 | 第87-107页 |
第一节 犯罪学知识的基本界定 | 第87-90页 |
一、犯罪学知识的基本特征 | 第87-89页 |
二、犯罪学知识体系特征 | 第89页 |
三、对犯罪学知识特征的评价与反思 | 第89-90页 |
第二节 犯罪学知识的构成 | 第90-94页 |
一、犯罪学知识构成内涵分析 | 第90-92页 |
二、犯罪学知识的实质判断 | 第92-93页 |
三、犯罪学知识的形式判断 | 第93-94页 |
第三节 犯罪学的知识生产 | 第94-107页 |
一、犯罪学知识的生产规模 | 第94-97页 |
二、犯罪学知识生生的特质 | 第97-99页 |
三、犯罪学知识的国外引进 | 第99-107页 |
第四章 在论战与博弈中成长—20 世纪80 年代的犯罪学轨迹 | 第107-137页 |
第一节 在刑法学体系中仿徨的犯罪学 | 第107-114页 |
一、八十年代犯罪学知识规训的特点 | 第107-109页 |
二、学科性质中厘清刑法学的论战 | 第109-112页 |
三、方法论上的认识与反思 | 第112-114页 |
第二节 在传统政治意涵中获得新生的犯罪学 | 第114-130页 |
一、犯罪学学科功能定位 | 第115-117页 |
二、摆脱传统政治意涵下的犯罪现象理论 | 第117-120页 |
三、摆脱“残余论”传统犯罪根源的论战 | 第120-125页 |
四、为自立的博弈 | 第125-130页 |
第三节 犯罪学知识的取向与场域特征 | 第130-137页 |
一、知识表达的取向分析 | 第130-133页 |
二、知识表达的场域特征 | 第133-137页 |
第五章 独立学科的价值张扬—20 世纪90 年代的犯罪学 | 第137-163页 |
第一节 学科独立意识的关注——犯罪学知识规训的提升 | 第137-149页 |
一、独立体系的构建 | 第137-139页 |
二、学科基质的强化 | 第139-144页 |
三、学科规训的形成 | 第144-149页 |
第二节 犯罪学体系化的构成 | 第149-157页 |
一、对犯罪源理论的反思 | 第149-152页 |
二、犯罪认识观—多因素理论及逻辑 | 第152-154页 |
三、犯罪现象理论及逻辑 | 第154-157页 |
第三节 犯罪学知识取向与场域特征 | 第157-163页 |
一、知识表达的取向分析 | 第157-160页 |
二、知识表达的场域特征 | 第160-163页 |
第六章 学科拓展—21 世纪犯罪学多元整合的构建 | 第163-194页 |
第一节 犯罪学研究新进程的特点 | 第163-173页 |
一、犯罪学知识现象的反思 | 第163-164页 |
二、多兀整合的学科构建之路 | 第164-167页 |
三、对研究范式的再思考 | 第167-173页 |
第二节 犯罪控制与应用性关注 | 第173-184页 |
一、犯罪学问题意识的转换 | 第173-178页 |
二、犯罪控制理论及逻辑 | 第178-181页 |
三、刑事政策理论视野下的应用性关注 | 第181-184页 |
第三节 犯罪学知识取向与场域特征 | 第184-194页 |
一、知识表达的取向分析 | 第184-189页 |
二、知识表达的场域特征 | 第189-19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94-213页 |
第一节 犯罪学的学科制度—刑事一体化还是多元 | 第194-198页 |
一、刑事一体化—追逐还是游离 | 第195-196页 |
二、学科多元化—范式的突破 | 第196-197页 |
三、多元化理论体系建构—本土化的使命 | 第197-198页 |
第二节 犯罪学知识功能变迁的规律 | 第198-206页 |
一、知识生产的变迁 | 第199-200页 |
二、问题意识的变迁 | 第200-202页 |
三、政治意涵与知识变迁 | 第202-204页 |
四、知识功能与研究者的变迁 | 第204-206页 |
第三节 犯罪学研究的可能贡献 | 第206-213页 |
一、犯罪学知识的发展——犯罪原因论还是犯罪存在论 | 第207页 |
二、犯罪学的品格——立场还是方法 | 第207-209页 |
三、犯罪学的精神品质——批判主义中的贡献 | 第209-213页 |
参考文献 | 第213-221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著作 | 第221-223页 |
一、发表的文章 | 第221-222页 |
二、主持的课题及获奖 | 第222-223页 |
致谢 | 第223-2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