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不起诉裁量权的基础 | 第10-15页 |
(一) 不起诉裁量权概念界定 | 第10页 |
(二) 不起诉裁量权的法理基础 | 第10-13页 |
1. 起诉便宜主义的确立 | 第10-11页 |
2. 诉讼经济思想的要求 | 第11页 |
3. 非罪化和轻刑化刑事政策的需要 | 第11-12页 |
4. 公共利益的考虑 | 第12-13页 |
5. 弥补刚性法律的固有缺陷 | 第13页 |
(三) 不起诉裁量权的实践基础 | 第13-15页 |
1. 政治需要和公共利益的考虑 | 第13页 |
2. 我国刑事犯罪现状的需要 | 第13-15页 |
二、两大法系国家不起诉裁量权的比较考察 | 第15-24页 |
(一) 英美法系不起诉裁量权的实践 | 第15-16页 |
1. 英国 | 第15页 |
2. 美国 | 第15-16页 |
(二) 大陆法系不起诉裁量权的实践 | 第16-18页 |
1. 德国 | 第16-17页 |
2. 日本 | 第17页 |
3. 台湾 | 第17-18页 |
(三) 两大法系不起诉裁量权的比较 | 第18-21页 |
1. 不起诉裁量权的内容不同 | 第18-19页 |
2. 不起诉裁量权适用范围的不同 | 第19-20页 |
3. 不起诉裁量权法律控制的不同 | 第20-21页 |
(四) 国外不起诉裁量权的启示 | 第21-24页 |
1. 不起诉裁量权正确运作的总体要求 | 第21-22页 |
2. 不起诉裁量权的具体设置 | 第22-24页 |
三、我国不起诉裁量权的现状研究 | 第24-30页 |
(一) 我国不起诉裁量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1. 适用范围 | 第24-25页 |
2. 对相对不起诉的制约 | 第25-26页 |
(二) 我国不起诉裁量制度的司法现状分析 | 第26-28页 |
1. 我国相对不诉裁量权主体制度缺陷分析 | 第26-27页 |
2. 我国的相对不诉裁量适用率极低 | 第27页 |
3. 上级检察机关限制相对不诉裁量的适用 | 第27-28页 |
(三) 我国不起诉裁量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1. 检察官不起诉裁量权范围小、受限多 | 第28页 |
2. 公诉转自诉的矛盾 | 第28-29页 |
3. 实践中对职务犯罪相对不起诉缺乏有效的独立第三者监督,不起诉裁量权滥用危险较大 | 第29-30页 |
四、完善我国不起诉裁量权的构想 | 第30-39页 |
(一) 拓宽不起诉裁量权的适用范围 | 第30-32页 |
1. 不限于轻罪名 | 第30-31页 |
2. 对轻伤害、交通肇事等轻刑犯罪案件扩大适用相对不起诉 | 第31-32页 |
3. 对“老小废疾”等犯罪主体扩大适用相对不起诉 | 第32页 |
(二) 增设暂缓起诉制度 | 第32-36页 |
1. 暂缓起诉是不起诉裁量权的表现形式之一 | 第32-33页 |
2. 暂缓起诉制度能够弥补起诉和不起诉制度之间存在的制度空缺,有利于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公诉制度 | 第33-34页 |
3. 在我国建立暂缓起诉制度牵涉面不会很大 | 第34页 |
4. 实行暂缓起诉制度可能出现的弊端是可以克服的 | 第34页 |
5. 建立暂缓起诉制度有可供借鉴的经验 | 第34-36页 |
(三) 改革“公诉转自诉” | 第36-37页 |
(四) 职务犯罪不起诉裁量权合理控制的具体设想 | 第37-39页 |
1. 对职务犯罪不起诉裁量权的实体控制 | 第37页 |
2. 对职务犯罪不起诉裁量权的程序控制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