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NOX 的危害及排放标准 | 第15-16页 |
·NOX 排放控制技术概述 | 第16-21页 |
·低NOx 燃烧技术 | 第17-20页 |
·烟气脱硝技术 | 第20-21页 |
·煤粉再燃技术的研究概况 | 第21-25页 |
·煤粉再燃还原NOx 的实验研究 | 第21-23页 |
·煤粉再燃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23-24页 |
·超细煤粉再燃技术的前景 | 第24-25页 |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5-27页 |
·本文研究目的 | 第2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2页 |
第二章 煤粉快速热解动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 第32-46页 |
·引言 | 第32页 |
·煤粉热解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煤粉快速热解的实验研究 | 第33-34页 |
·快速热解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居里点裂解器工作原理 | 第34页 |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 第34-38页 |
·实验样品 | 第34-35页 |
·实验系统装置 | 第35-38页 |
·试验工况及试验过程 | 第38页 |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8-42页 |
·快速热解失重特性分析 | 第38-40页 |
·快速热解动力学参数计算及分析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再燃煤粉着火—脱硝综合实验系统 | 第46-55页 |
·引言 | 第46页 |
·实验系统及实验装置 | 第46-54页 |
·实验系统 | 第46-48页 |
·配气系统 | 第48-49页 |
·实验炉体 | 第49页 |
·电源及温控系统 | 第49页 |
·给粉系统 | 第49-51页 |
·取样系统 | 第51-53页 |
·烟气分析系统 | 第53-54页 |
·实验煤样的制备 | 第54页 |
·煤样制备 | 第54页 |
·煤的物理化学特性分析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再燃条件下煤粉均相着火特性的实验研究 | 第55-73页 |
·引言 | 第55页 |
·煤粉着火的研究概述 | 第55-58页 |
·煤粉着火的实验研究方法 | 第56页 |
·煤粉着火的判据 | 第56-57页 |
·煤粉的着火方式 | 第57页 |
·煤粉着火的数学模型研究 | 第57-58页 |
·实验工况和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实验工况 | 第58-59页 |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0-69页 |
·低氧浓度下的煤粉着火特征 | 第60-64页 |
·氧浓度对煤粉均相着火温度的影响 | 第64-67页 |
·粒径对煤粉均相着火温度的影响 | 第67-68页 |
·氧浓度对着火初期燃料型NO 生成的影响 | 第68-69页 |
·对煤粉再燃降低氮氧化物的一些影响因素的进一步考虑 | 第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第五章 煤粉着火模式对再燃脱硝效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73-94页 |
·引言 | 第73-74页 |
·煤粉再燃过程的反应机理 | 第74-75页 |
·再燃区煤粉还原NOx 机理 | 第74-75页 |
·再燃区煤粉氧化机理 | 第75页 |
·实验系统及工况 | 第75-77页 |
·实验装置 | 第75-76页 |
·实验工况 | 第76-77页 |
·煤粉着火模式的判据 | 第7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7-90页 |
·再燃区初始氧浓度的影响 | 第77-84页 |
·再燃区温度水平的影响 | 第84-86页 |
·煤粉粒径对再燃脱硝的影响 | 第86-88页 |
·炉内停留时间对再燃脱硝的影响 | 第88-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94-97页 |
·结论 | 第94-95页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8-101页 |
附录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