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论文--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时期(1860~1900年)论文

县令·幕僚·学者·遗老--多维视角下的劳乃宣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绪论第9-22页
 一、选题意义第9-10页
 二、学术史回顾第10-20页
 三、写作思路与方法第20-22页
第一章 家世、受教与交游第22-68页
 第一节 家世和受教第22-26页
  一、官宦世家、书香门第第22-24页
  二、良好的教育第24-26页
 第二节 交游第26-67页
  一、与国内人士第26-59页
  二、与外籍人士第59-67页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二章 仕宦与幕僚生涯第68-106页
 第一节 知县生涯第68-74页
  一、近二十年知县生涯第68-72页
  二、对劳氏知县生涯的评价第72-74页
 第二节 游幕生涯第74-84页
  一、游幕经历及幕中活动第75-82页
  二、屡次入幕的原因第82-84页
 第三节 所作文案举隅第84-103页
  一、与各国领事、过境外国军官招待事宜等涉外文案第85-88页
  二、与中国驻和(即荷兰)公使及华侨事务相关的文案第88-90页
  三、与北京各部及某些京官的文案第90-92页
  四、与辖区外之督抚司道等的文案第92-94页
  五、办理属内抚、道及其他相关人员等的文案第94-101页
  六、其他文案第101-103页
 第四节 由幕而仕第103-104页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第三章 政治思想第106-145页
 第一节 以“中体西用”为指导的变法主张第106-115页
  一、洋务运动时期第106-111页
  二、清末新政时期第111-113页
  三、民国建立以后第113-115页
 第二节 鼓吹“义和拳乃白莲教之支流”说第115-134页
  一、“义和拳乃白莲教之支流”说的提出及其论证第116-125页
  二、劳氏镇压义和团的具体措施第125-127页
  三、劳氏“义和拳乃白莲教支流”说的传播和影响第127-134页
 第三节 所谓的“共和思想”第134-144页
  一、简析《共和正解》与《续共和正解》第134-139页
  二、分析《君主民主平议》第139-142页
  三、与梁启超、孙中山主张之比较第142-144页
 本章小结第144-145页
第四章 学术兴趣与成就第145-183页
 第一节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第145-171页
  一、致力于“义理之学”第145-148页
  二、倾心于“礼学经世”第148-159页
  三、潜心于语言文字学研究第159-167页
  四、长期从事于古筹算学研究第167-169页
  五、力图倡导近代图书馆事业第169-171页
 第二节 对西学的认知和选择第171-181页
  一、编辑《各国约章纂要》第172-178页
  二、对西学的迎拒第178-181页
 本章小结第181-183页
第五章 教育活动与主张第183-205页
 第一节 教育活动第183-195页
  一、设塾、课士等传统的教育活动第183-186页
  二、创办和领导简字学堂、高等学堂或大学堂等新式教育活动第186-195页
 第二节 教育主张第195-203页
  一、提倡蒙学教育及女子教育第196-198页
  二、提倡私家教育第198-201页
  三、主张普及教育第201-203页
 本章小结第203-205页
第六章 遗老活动及其心态第205-223页
 第一节 遗老活动第205-208页
  一、屡次拜谒光绪帝陵寝第205-206页
  二、隐居涞水、青岛等地,以遗老自命第206-208页
 第二节 遗老心态第208-216页
  一、始终坚持忠于清室,复辟帝制第208-214页
  二、鼓吹“尊孔”,推崇曾国藩第214页
  三、使用干支纪年、鼓吹彝伦节义第214-216页
 第三节 去世之影响及沦为遗老之原因第216-220页
 本章小结第220-223页
结语第223-228页
附录第228-298页
 附录一:《劳乃宣自定年谱》正误及补遗第228-272页
 附录二:《劳乃宣公牍手稿》条目一览表第272-289页
 附录三:《桐乡劳先生遗稿》版本简析第289-298页
参考文献第298-307页
致谢第307-308页

论文共3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扩散张量图像正则化的偏微分方程方法及其对DT-MRI的应用
下一篇:青海湖流域河岸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及退化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