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艺术性产品在传播中的重构问题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论文框架及组织第11-12页
   ·作者的工作及创新点第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关于视觉文化和超美学方面的研究第13-14页
     ·关于电影艺术及制作领域方面的研究第14页
     ·基于网络传播工程和新技术平台的研究第14-15页
     ·关于后现代主义对艺术重构方面的研究第15页
     ·广泛而持续的多角度研究第15页
   ·本章小结第15-17页
第二章 艺术性产品与传播载体的关系第17-27页
   ·研究缘起及问题提出第17-20页
     ·现场演艺的一种案例思考第17-19页
     ·音像成品的一种案例思考第19-20页
     ·两类事物对比分析后的结论第20页
   ·相关概念的解读第20-23页
     ·艺术性产品的所指与分类界定第20-22页
     ·艺术性产品的类像问题第22-23页
       ·“类像”的概念第22页
       ·高速机械复制产生类像的现实及程度第22-23页
   ·学界的相关背景第23-26页
     ·重构的理论背景第23-24页
     ·重构的现实背景第24-25页
     ·重构的研究背景第25-26页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艺术性产品在传播中的解构第27-37页
   ·解构的概念与范畴界定第27页
   ·为什么会解构第27-28页
     ·解构发生的必然性第27-28页
     ·解构发生的目的第28页
   ·解构的方式与过程第28-35页
     ·由“现实”到“现场”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解构(第一阶段)第29-30页
       ·“现实”的概念及其在艺术审美中的地位第29页
       ·此阶段解构发生的具体步骤第29-30页
     ·“现场”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解构(第二阶段)第30-32页
       ·艺术品因审视角度被媒体改变而发生的解构第30-31页
       ·“现场”在传播中因“议程设置”不同而发生的解构第31页
       ·消减情况与现场缺失后的效果差异第31-32页
     ·“虚拟现实”时代解构的方式(第三阶段)第32-35页
       ·多媒体的概念与传播的关系第33-34页
       ·两种创作方式的差异第34-35页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四章 艺术性产品在传播中的重构第37-48页
   ·重构的概念及与解构的顺接关系第37-38页
   ·为什么会重构第38-39页
     ·重构发生的必然性第38-39页
     ·重构发生的目的第39页
   ·重构的方式与过程第39-46页
     ·由“现实”到“现场”的重构阶段(第一阶段)第39-41页
       ·此阶段重构发生的具体步骤第39-41页
       ·两者(生产者与传播者)同一的强调和推论第41页
     ·“现场”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重构(第二阶段)第41-45页
       ·解构后的艺术性产品因传播中维度空间改变而发生的重构第41-43页
       ·从“类像”看重构第43-45页
     ·“虚拟现实”时代超链接重构的方式(第三阶段)第45-46页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五章 艺术性产品重构的价值分析第48-62页
   ·重构对传播学概念的拓展第48-50页
     ·“两个产品”的创新诠释第48-49页
     ·“噪音”概念的拓展第49-50页
   ·重构对生活哲学与政治文化的影响第50-58页
     ·生活哲学的探讨与启示第50-53页
       ·艺术品生产及传播方式与旧时代的差异第50-51页
       ·生活哲学的启示与出路第51-53页
     ·重构对政治文化的典型影响第53-58页
       ·媒介和重构对民主的积极作用第53-55页
       ·媒介和重构对民主的消极作用第55-56页
       ·强调与结论第56-58页
   ·重构对商业宣传及实践的影响第58-61页
     ·现场演艺的营销新思路第58-60页
     ·广告策划的若干新建议第60-61页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六章 结语第62-64页
致谢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6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高校危机传播的传媒策略研究
下一篇:中澳传播学硕士教育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