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问题提出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3-24页 |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2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 第24-35页 |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内涵 | 第24-33页 |
·高职教师 | 第24页 |
·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与能力 | 第24-26页 |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内涵 | 第26-27页 |
·衡量高职教师建设质量的能力指标 | 第27-33页 |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33-35页 |
·教师专业化发展 | 第33页 |
·多元智力理论 | 第33-34页 |
·激励理论 | 第34-35页 |
3 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调研分析 | 第35-41页 |
·航天职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 第35-38页 |
·分类分层指导,注重建设实效 | 第35页 |
·校企深层合作,人才对口交流 | 第35-36页 |
·引进企业管理理念,强化师资激励机制 | 第36页 |
·打造教学团队,建设“现代班组” | 第36-37页 |
·深挖教育资源,促进校本研修 | 第37页 |
·课程教学改革跟进,提高两类实践能力 | 第37-38页 |
·师资定向培养,提高入门质量 | 第38页 |
·航天职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 | 第38-39页 |
·校企共建,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 第38-39页 |
·激励机制,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动性 | 第39页 |
·校本研修,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速度 | 第39页 |
·航天职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 第39-41页 |
·教师教育的二元对立体系难以突破,亟需国家层面的改革跟进 | 第39-40页 |
·师资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长期困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 第40页 |
·工学矛盾突出,制约校企合作教师进修 | 第40页 |
·定向师资培养,难以平抑生师比较高的现实 | 第40-41页 |
4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问题的反思 | 第41-51页 |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三大关键问题的新发展 | 第41-44页 |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三大关键问题的新表现 | 第41-44页 |
·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三大关键问题的新判断 | 第44页 |
·管理机制缺失是制约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宏观因素 | 第44-48页 |
·高职教师资格制度缺失,准入机制不完善 | 第45-46页 |
·高职教师职后教育的激励机制缺乏 | 第46-47页 |
·高职教师职后培训的资金投入欠缺 | 第47页 |
·高职教师资源配置机制不合理 | 第47-48页 |
·高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缓慢 | 第48页 |
·培养机制不健全和培养体系的二元对立或分离是阻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中观因素 | 第48-50页 |
·高职师资培养机制的不健全难以养成高职师资的关键教学能力和素质 | 第48-49页 |
·高职师资培养体系的二元对立或分离阻碍了高职师资的专业成长 | 第49-50页 |
·校本研修尚未制度化是延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微观因素 | 第50-51页 |
5 改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 第51-59页 |
·系统层面:建设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管理的新机制 | 第51-57页 |
·高标准,严要求,政府层面要把好职教师资入口关 | 第51-53页 |
·加大经费投入,强化财政支持,建立多渠道的师资建设经费保障机制 | 第53页 |
·走出去,引进来,能力分层,人才匹配,组建多元化的教师教学共同体 | 第53-56页 |
·构建多元化的高职教师培养和培训机构 | 第56-57页 |
·分类指导,分层培训,统一标准与差异性专业化发展相统一 | 第57页 |
·构建新型薪酬激励机制,提高高职师资专业化发展的积极性 | 第57页 |
·国家层面: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职教师资教育新体系 | 第57-58页 |
·社会层面:校企合作打造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化提高新模式 | 第58页 |
·院校层面:深刻挖掘校本研修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潜力 | 第58-59页 |
6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A | 第63-64页 |
附录 B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