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43页 |
第一章 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基因研究进展 | 第11-29页 |
1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类型 | 第11-12页 |
·细胞质雄性不育与细胞质遗传系统 | 第12-15页 |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发育调控机理假说 | 第15-16页 |
2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3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4 PPR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 | 第21-29页 |
·PPR基因家族的结构特点 | 第21-22页 |
·PPR基因家族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及其在不同生物中的数量 | 第22-23页 |
·PPR蛋白的功能 | 第23-29页 |
第二章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29-41页 |
1 双向电泳技术 | 第29-31页 |
2 质谱技术 | 第31-33页 |
3 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 | 第33页 |
4 蛋白质组学发展趋势 | 第33-34页 |
5 亚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34-37页 |
6 线粒体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37-38页 |
7 蛋白质组学在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方面的应用 | 第38-41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41-43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43-87页 |
第三章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特性的cDNA-AFLP分析 | 第43-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材料 | 第43-44页 |
·方法 | 第44-45页 |
·RNA提取 | 第44页 |
·双链cDNA合成 | 第44页 |
·AFLP-PCR | 第44页 |
·电泳 | 第44-45页 |
·聚类分析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棉花花药RNA提取方法 | 第45-46页 |
·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F1花药基因表达谱的比较分析 | 第46-47页 |
·不育基因对核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7页 |
·恢复相关基因的初步筛选 | 第47-49页 |
3 讨论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棉花线粒体分离及鉴定方法的研究 | 第51-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植物材料 | 第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54页 |
·棉花黄化苗的培养 | 第51页 |
·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 | 第51-52页 |
·Nycdenze密度梯度离心 | 第52页 |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 | 第52页 |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52-53页 |
·琥珀酸脱氢酶活力测定 | 第53页 |
·过氧化氢酶活力测定 | 第53页 |
·电镜样品制备及透射电镜观察 | 第53-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8页 |
·三种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54-55页 |
·线粒体鉴定 | 第55-58页 |
3 讨论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棉花线粒体蛋白质的提取及双向电泳技术的研究 | 第59-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2页 |
·植物材料 | 第59页 |
·试验方法 | 第59-62页 |
·蛋白质提取方法 | 第59-60页 |
·蛋白质溶解 | 第60页 |
·蛋白质定量 | 第60页 |
·IEF | 第60-61页 |
·SDS-PAGE电泳 | 第61页 |
·聚丙烯酰胺胶染色 | 第61页 |
·图像扫描与分析 | 第61-6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2-68页 |
·四种方法提取蛋白质的2-DE胶图谱比较 | 第62-65页 |
·IEF不同上样方法对棉花蛋白质的2-DE的影响 | 第65-66页 |
·两种染色方法的效果比较 | 第66-68页 |
3 讨论 | 第68-69页 |
第六章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69-8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植物材料 | 第69页 |
·实验方法 | 第69-71页 |
·蛋白提取及双向电泳 | 第69-70页 |
·聚丙烯酰胺胶的染色 | 第70页 |
·2-DE胶分析 | 第70页 |
·挖点与脱色 | 第70页 |
·酶解与肽段提取 | 第70页 |
·质谱分析 | 第70页 |
·数据库搜索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0-7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1-81页 |
·CMS育性相关的线粒体蛋白质的分析及鉴定 | 第73-80页 |
·CMS育性相关线粒体蛋白的差异分析 | 第73-74页 |
·CMS育性相关线粒体蛋白的质谱鉴定 | 第74-80页 |
·与CMS恢复相关线粒体蛋白质的分析及鉴定 | 第80-81页 |
·CMS恢复相关线粒体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及质谱鉴定 | 第80-81页 |
·CMS恢复相关线粒体蛋白质的功能分析 | 第81页 |
3 讨论 | 第81-87页 |
第三部分:全文总结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