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行距模式对小麦/玉米群体质量、养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小麦高产群体结构与质量指标 | 第9-10页 |
·群体总茎数及茎蘖成穗率 | 第9页 |
·叶面积指数 | 第9-10页 |
·干物质积累量 | 第10页 |
·粒叶比 | 第10页 |
·行距配置对群体质量的影响 | 第10-11页 |
·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分配 | 第11-13页 |
·小麦、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利用 | 第11-12页 |
·小麦、玉米对磷的吸收利用 | 第12页 |
·小麦、玉米对钾的吸收利用 | 第12-13页 |
·小麦玉米一体化对产量的影响 | 第13-15页 |
·行距配置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第13页 |
·小麦玉米一体化对全年产量的影响 | 第13-15页 |
2 引言 | 第15-16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6-18页 |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16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6-17页 |
·小麦群体总茎(穗)数的测定 | 第16页 |
·小麦叶面积指数(LAI)的测定 | 第16页 |
·干物质重的测定 | 第16页 |
·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测定及取样方法 | 第16-17页 |
·制粉 | 第17页 |
·植株养分含量的测定 | 第17页 |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17页 |
·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17页 |
·籽粒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17页 |
·面粉流变学特性测定 | 第17页 |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 第17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8-40页 |
·高产小麦的群体质量指标 | 第18-22页 |
·行距配置对小麦群体动态的影响 | 第18-19页 |
·行距配置对叶面积指数(LA I)的影响 | 第19-20页 |
·行距配置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20-22页 |
·行距配置对粒叶比的影响 | 第22页 |
·不同生育时期植株中氮磷钾含量的积累变化动态 | 第22-29页 |
·不同生育时期植株中氮含量的变化 | 第22-24页 |
·不同生育时期植株中磷含量的变化 | 第24-26页 |
·不同生育时期植株中钾含量的变化 | 第26-29页 |
·成熟期植株中的氮、磷、钾总吸收量 | 第29页 |
·行距配置对植株中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 第29-31页 |
·不同生育时期小麦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29-31页 |
·行距配置下小麦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的方差分析结果 | 第31页 |
·行距配置对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31-35页 |
·行距配置对籽粒中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行距配置对籽粒淀粉含量的影响 | 第32页 |
·行距配置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行距配置对小麦粘度参数的影响 | 第33-34页 |
·行距配置对籽粒粉质参数的影响 | 第34-35页 |
·行距配置对籽粒拉伸参数的影响 | 第35页 |
·行距配置对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 第35-37页 |
·行距配置对籽粒增重及灌浆速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行距配置对籽粒灌浆模型参数的 | 第36-37页 |
·行距配置对两熟作物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 第37-40页 |
·行距配置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37-38页 |
·行距配置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38页 |
·小麦-玉米全年产量 | 第38-40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0-43页 |
·不同行距配置对植株群体质量的影响 | 第40页 |
·不同行距配置对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不同行距配置对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不同行距配置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ABSTRACT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