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8页 |
第一节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6-20页 |
·理论意义 | 第16-18页 |
·现实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20-29页 |
·国内学者对方言翻译的研究 | 第20-24页 |
·国内外学者对美国黑人英语的研究 | 第24-25页 |
·国内学者对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的研究 | 第25-29页 |
第三节 研究路径与方法 | 第29-31页 |
·描写译学的方法 | 第29-30页 |
·历时与共时的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1-35页 |
·方言的界定 | 第31-34页 |
·黑人英语的界定 | 第34-35页 |
第五节 论文基本结构 | 第35-38页 |
第二章 美国黑人英语——一种特殊的方言 | 第38-77页 |
第一节 黑人英语的起源 | 第38-44页 |
·起源概述 | 第38-39页 |
·萨王尔-沃尔夫假设 | 第39-41页 |
·黑人英语的特殊性 | 第41-44页 |
第二节 黑人英语的语言学特征 | 第44-51页 |
·社会语言学角度对黑人英语的研究 | 第47-48页 |
·文学作品中的黑人英语语言学特征 | 第48-51页 |
第三节 黑人英语的美学特征及其功能 | 第51-62页 |
·黑人英语的美学特征 | 第52-56页 |
·文学作品中黑人英语的功能 | 第56-62页 |
第四节 黑人英语与黑人形象 | 第62-75页 |
·白人小说中的黑人形象 | 第62-64页 |
·黑人小说中的黑人形象 | 第64-66页 |
·白人与黑人小说中黑人英语的差异 | 第66-75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75-77页 |
第三章 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的历时研究: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影响 | 第77-96页 |
第一节 明末清初翻译救国时期的拟古文体翻译法 | 第77-83页 |
·拟古文体翻译法的特征 | 第77-79页 |
·拟古文体翻译法评析 | 第79-83页 |
第二节 40年代孤岛时期的方言对译法 | 第83-86页 |
·方言对泽法特征 | 第83-84页 |
·方言对泽法评析 | 第84-86页 |
第三节 50年代"文艺为政治服务"下的标准汉语口语法 | 第86-89页 |
·标准汉语口语法特征 | 第86-87页 |
·标准汉语口语法评析 | 第87-89页 |
第四节 改革开放时代的语音飞白法 | 第89-94页 |
·语音飞白法特征 | 第89-91页 |
·语音飞白法评析 | 第91-94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94-96页 |
第四章 黑人英语翻译的伦理视角 | 第96-118页 |
第一节 翻译伦理概述 | 第96-103页 |
·语言与伦理 | 第97-99页 |
·翻译伦理溯源与概念 | 第99-103页 |
第二节 翻译伦理视角下的翻译原则反思 | 第103-109页 |
·归化与异化 | 第103-106页 |
·译者与"他者"的"他者"(对黑人的尊重) | 第106-109页 |
第三节 翻译伦理视角下的翻译方法剖析 | 第109-116页 |
·尊重文化他者 | 第109-110页 |
·黑人英语中诅咒语的翻译 | 第110-116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五章 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的换喻性 | 第118-142页 |
第一节 换喻:渊源与概念 | 第118-121页 |
·换喻的由来:文化与语言的综合 | 第118-120页 |
·换喻的概念 | 第120-121页 |
第二节 黑人英语汉译中的换喻方法 | 第121-136页 |
·标准汉语口语法的主导地位 | 第122-132页 |
·注重原文形式的方法 | 第132-136页 |
第三节 黑人英语汉译中的换喻过程 | 第136-141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六章 黑人英语翻译原则与方法探索 | 第142-155页 |
第一节 黑人英语的翻译原则 | 第142-146页 |
·异化为主的原则 | 第142-144页 |
·审美特征再现原则 | 第144-145页 |
·整体协调原则 | 第145-146页 |
第二节 黑人英语翻译方法 | 第146-154页 |
·方言混合法 | 第147-150页 |
·语音飞白法 | 第150-152页 |
·汉语口语法 | 第152-153页 |
·注释法 | 第153-154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154-155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155-162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155-158页 |
第二节 美国黑人英语汉译对方言翻译的启示 | 第158-159页 |
第三节 本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9-162页 |
致谢 | 第162-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74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