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化学反应过程论文--燃烧过程论文

管道内障碍物对氢—空气预混火焰传播动力学影响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8-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8-1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5页
        1.2.1 光滑管道内预混火焰传播第19-21页
        1.2.2 刚性障碍物管道内预混火焰传播动力学研究第21-23页
        1.2.3 柔性性障碍物管道内预混火焰传播动力学研究第23-24页
        1.2.4 火焰焠熄机制第24-25页
    1.3 前人研究不足与本论文研究目的第25-26页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第26-28页
第2章 障碍物管道中氢-空气预混火焰传播实验研究第28-38页
    2.1 引言第28页
    2.2 实验系统与实验方法第28-33页
        2.2.1 燃烧管道第29页
        2.2.2 配气系统第29-30页
        2.2.3 高速相机第30-31页
        2.2.4 纹影光学系统第31-32页
        2.2.5 高压点火系统第32页
        2.2.6 压力记录系统第32-33页
    2.3 障碍物第33-35页
        2.3.1 刚性与柔性障碍物第33页
        2.3.2 孔板第33-35页
    2.4 实验程序与初始条件第35-36页
        2.4.1 实验方法第35页
        2.4.2 实验程序第35页
        2.4.3 实验初始条件第35-36页
    2.5 实验参数第36-37页
        2.5.1 纹影图片第36页
        2.5.2 预混火焰压力第36-37页
    2.6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3章 刚性障碍物管道中预混火焰传播动力学研究第38-56页
    3.1 引言第38-39页
    3.2 管道中预混火焰传播动力学发展过程第39-40页
    3.3 氢气当量比对预混火焰传播动力学影响第40-43页
    3.4 障碍物阻塞比对预混火焰传播动力学影响第43-48页
        3.4.1 预混火焰传播速度第43-46页
        3.4.2 预混火焰传播压力第46-48页
    3.5 连续障碍物下预混火焰传播特性研究第48-52页
        3.5.1 预混火焰传播动力学过程及传播速度第48-50页
        3.5.2 预混火焰传播压力第50-52页
    3.6 单一障碍物与连续障碍物下火焰加速机理分析第52-55页
    3.7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4章 柔性障碍物管道中预混火焰传播动力学研究第56-82页
    4.1 引言第56页
    4.2 流场流动显示第56-59页
    4.3 氢气当量比对预混火焰传播动力学影响第59-64页
        4.3.1 预混火焰传播形态及传播速度第59-62页
        4.3.2 预混火焰传播压力第62-64页
    4.4 柔性障碍物阻塞比对预混火焰传播动力学影响第64-73页
        4.4.1 预混火焰传播动力学过程及传播速度第64-71页
        4.4.2 预混火焰传播压力第71-73页
    4.5 连续柔性障碍物下预混火焰传播特性研究第73-80页
        4.5.1 预混火焰传播动力学过程及传播速度第73-77页
        4.5.2 预混火焰传播压力第77-80页
    4.6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5章 多孔板对管道中预混火焰传播动力学影响研究第82-112页
    5.1 引言第82-83页
    5.2 单一多孔板对管道中预混火焰传播动力学影响研究第83-93页
        5.2.1 预混火焰传播过程第83-85页
        5.2.2 预混火焰传播速度第85-89页
        5.2.3 预混火焰压力第89-93页
    5.3 双孔板对管道中预混火焰传播动力学影响研究第93-102页
        5.3.1 预混火焰传播过程第93-95页
        5.3.2 预混火焰传播速度第95-99页
        5.3.3 预混火焰压力第99-102页
    5.4 多孔板焠熄预混火焰机理研究第102-110页
        5.4.1 预混火焰传播行为第102-104页
        5.4.2 多孔板厚度对火焰传播速度影响第104-108页
        5.4.3 多孔板厚度对火焰传播压力影响第108-110页
    5.5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12-116页
    6.1 全文总结第112-114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14-115页
    6.3 未来工作展望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2页
致谢第122-12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4-12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聚合物离子交换剂的设计、制备以及其在离子色谱中的应用
下一篇:氮宾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及三氮唑衍生物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