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视野下的《风俗通义》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章 应劭作《风俗通义》的缘由 | 第12-22页 |
第一节 以著述为存世之基——应劭的人生轨迹 | 第12-15页 |
一、经济发达、俊彦辈出的人文胜地——汝南郡 | 第12-13页 |
二、家学浸染,文采风流 | 第13-15页 |
第二节 以风俗为救世之方——《风俗通义》成书 | 第15-22页 |
一、应劭生活的时代背景 | 第15-16页 |
二、先秦两汉文学与风俗概观 | 第16-20页 |
三、撰述目的与文学原道性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风俗通义》所载各类风俗及其文学特征 | 第22-37页 |
第一节 《风俗通义》所载风俗概况 | 第23-30页 |
一、祭祀 | 第24-25页 |
二、神仙鬼怪信仰 | 第25-28页 |
三、占卜 | 第28-29页 |
四、淫祀 | 第29-30页 |
第二节 《风俗通义》所载风俗的文学表达 | 第30-37页 |
一、注重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与概括性 | 第30-32页 |
二、细节描写 | 第32-35页 |
三、环境烘托 | 第35-37页 |
第三章 《风俗通义》文学特性个案研究 | 第37-45页 |
第一节 虚构手法的运用:以《怪神》等为例 | 第37-41页 |
第二节 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十反》等为例 | 第41-45页 |
第四章 《风俗通义》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 第45-50页 |
一、《风俗通义》的结构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 第45页 |
二、《风俗通义》的内容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 第45-47页 |
三、《风俗通义》的写法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 第47-48页 |
四、《风俗通义》的语言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 第48-50页 |
余论 | 第50-5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