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重点 | 第11-13页 |
二、汉代诗歌与士人心态的研究基础 | 第13-16页 |
(一) 关于汉代诗歌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二) 关于汉代士人心态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对论文研究中涉及到的几个问题的说明 | 第16-20页 |
第一章 西汉文人诗与西汉士人心态 | 第20-45页 |
第一节 西汉前期与中期:盛世中的自信与自伤 | 第20-33页 |
一、大一统政权的建立与士人处境、心态的变化 | 第20-24页 |
二、盛世诗歌与士人在矛盾中徘徊的心态 | 第24-29页 |
三、代表作家分析:司马相如、东方朔 | 第29-33页 |
第二节 西汉中后期:走向变化与觉醒 | 第33-45页 |
一、动荡多变的政局与士人心态的新走向 | 第33-38页 |
二、文人诗中复杂的士人心态 | 第38-42页 |
三、代表作品《焦氏易林》分析 | 第42-45页 |
第二章 东汉文人诗与东汉士人心态 | 第45-97页 |
第一节 东汉前期(光武至章帝):谨固自守之风与歌功颂德之诗 | 第45-59页 |
一、正统意识强化下谨固自守的士风 | 第45-50页 |
二、以美颂为主题的文人诗与士人内敛保守的心态 | 第50-54页 |
三、代表作家分析:班固、傅毅 | 第54-59页 |
第二节 东汉中期(和帝至质帝):社会环境转变下士人自我意识的萌生 | 第59-75页 |
一、政治形势的变化与士人群体的分化及心态的转变 | 第59-66页 |
二、文人诗中处于过渡与变化的士人心态 | 第66-69页 |
三、代表作家分析:张衡 | 第69-75页 |
第三节 东汉后期(桓、灵至建安):悲凉与绝望中的抗争与反思 | 第75-97页 |
一、两次党锢之祸与士人对皇权的疏离及其自我意识的觉醒 | 第75-84页 |
二、文人诗中的叛逆放纵意识和时代感伤之情 | 第84-88页 |
三、代表作家分析:赵壹、秦嘉、蔡邕 | 第88-97页 |
第三章 汉代诗歌中士人心态的共性特征及其成因 | 第97-131页 |
第一节 济世之志与不遇之悲——社会政治意识 | 第97-103页 |
一、大一统形势下士人参与政治的强烈热情与济世之志 | 第97-100页 |
二、皇权重压下士人的失志之叹与不遇之悲 | 第100-103页 |
第二节 砥砺情操与珍重情感——道德情感意识 | 第103-110页 |
一、对道德情操的坚守和砥砺 | 第103-107页 |
二、对人生情感的珍惜和向往 | 第107-110页 |
第三节 忧生之嗟与及时行乐——生命感伤意识 | 第110-117页 |
一、“天道悠且长,人命一何促”——生命困境的感伤 | 第111-114页 |
二、“人间乐未央,忽然归东岳”——及时行乐的呼唤 | 第114-117页 |
第四节 典型个案分析——《古诗十九首》 | 第117-131页 |
一、《古诗十九首》的产生背景与感伤主义思潮盛行的时代氛围 | 第118-121页 |
二、《古诗十九首》与士人的心态世界 | 第121-127页 |
三、《古诗十九首》与士人个体意识的觉醒 | 第127-131页 |
第四章 汉代诗歌中士人心态特征形成的外在原因 | 第131-177页 |
第一节 汉代经学对士人心态的影响及在诗歌中的体现 | 第131-143页 |
一、两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经学的兴盛与衰落 | 第131-135页 |
二、经学影响下汉代士人的心态世界 | 第135-138页 |
三、经学语境下的汉代诗歌创作 | 第138-143页 |
第二节 从四言雅言到五言新声:诗体流变中体现的士人心态变化 | 第143-156页 |
一、四、五言诗体的特点及在两汉的创作与流变情况 | 第143-149页 |
二、从汉代四、五言诗体的流变看士人心态的新变化和新动向 | 第149-156页 |
第三节 道家思想和神仙观念对士人心态的影响及在诗歌中的体现 | 第156-166页 |
一、道家思想作用下士人心态的转变 | 第156-161页 |
二、汉代社会神仙观念的盛行与士人天上人间的咏叹 | 第161-166页 |
第四节 汉代风俗文化对士人心态的影响及在诗歌中的体现 | 第166-177页 |
一、汉代风俗文化状况及对士人心态的影响 | 第166-171页 |
二、汉代风俗文化的世俗化特征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 第171-177页 |
结语 | 第177-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85页 |
后记 | 第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