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凸轮机构的汽油机动力输出系统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17页 |
1.2.1 国外新型发动机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国内新型发动机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3 凸轮机构的发展 | 第17-19页 |
1.4 凸轮活塞式发动机的特点 | 第19-20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凸轮活塞式发动机的设计方案 | 第21-39页 |
2.1 发动机的结构组成与工作方式 | 第21-25页 |
2.1.1 发动机的整体模型 | 第21-22页 |
2.1.2 发动机的工作方式 | 第22页 |
2.1.3 发动机的组成构件 | 第22-25页 |
2.2 凸轮结构的设计 | 第25-28页 |
2.2.1 凸轮机构选型 | 第25-26页 |
2.2.2 凸轮从动件运动规律设计 | 第26-28页 |
2.3 发动机的参数设计 | 第28-37页 |
2.3.1 凸轮轮廓参数 | 第28-30页 |
2.3.2 发动机参数对凸轮轮廓的影响 | 第30-33页 |
2.3.3 凸轮理论轮廓线上点的线速度 | 第33-35页 |
2.3.4 凸轮轮廓面的设计 | 第35-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凸轮机构的啮合特性分析 | 第39-55页 |
3.1 凸轮廓面方程的推导 | 第39-45页 |
3.1.1 回转变换张量 | 第39-40页 |
3.1.2 建立坐标系 | 第40-42页 |
3.1.3 空间啮合方程 | 第42-45页 |
3.2 压力角分析 | 第45-47页 |
3.3 曲率分析 | 第47-54页 |
3.3.1 滚子曲面的主曲率 | 第48-50页 |
3.3.2 凸轮曲面的主曲率 | 第50-52页 |
3.3.3 诱导主曲率 | 第52页 |
3.3.4 曲面干涉条件 | 第52-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发动机的静力学与动力学分析 | 第55-77页 |
4.1 滚子和凸轮的相对速度 | 第55-57页 |
4.2 机构受力分析 | 第57-60页 |
4.2.1 圆锥滚子受力分析 | 第57-58页 |
4.2.2 接触应力分析 | 第58页 |
4.2.3 Hertz接触理论 | 第58-60页 |
4.3 凸轮滚子接触应力计算 | 第60-63页 |
4.3.1 综合曲率半径 | 第60-61页 |
4.3.2 材料弹性系数 | 第61-63页 |
4.4 发动机的动力学分析 | 第63-71页 |
4.4.1 机构的主要特征 | 第63-65页 |
4.4.2 模型的假设 | 第65页 |
4.4.3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65-67页 |
4.4.4 能量等效原理 | 第67页 |
4.4.5 等效质量与等效刚度的计算 | 第67-69页 |
4.4.6 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 第69-71页 |
4.5 模型求解结果分析 | 第71-75页 |
4.5.1 凸轮各自由度受力 | 第71-73页 |
4.5.2 发动机各自由度振动 | 第73-75页 |
4.6 本章小节 | 第75-77页 |
第五章 虚拟样机仿真与有限元分析 | 第77-87页 |
5.1 虚拟样机技术概述 | 第77页 |
5.2 发动机模型的建模与仿真 | 第77-83页 |
5.2.1 三维cad建模 | 第77-78页 |
5.2.2 建立约束与施加载荷 | 第78页 |
5.2.3 材料属性和工作环境设置 | 第78页 |
5.2.4 仿真模拟 | 第78-83页 |
5.3 关键部件的静力与模态分析 | 第83-85页 |
5.3.1 滚子与凸轮的等效应力 | 第83-85页 |
5.3.2 凸轮的自由模态分析 | 第85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85-8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6.1 结论 | 第87-88页 |
6.2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附录 | 第93-101页 |
个人简介 | 第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