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1.1 引言 | 第8-9页 |
| 1.2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 第9-13页 |
|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1.4 创新点 | 第13-16页 |
| 2 血流动力学及计算流体力学背景概述 | 第16-20页 |
| 2.1 血流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 第16-17页 |
| 2.2 计算流体力学背景概述 | 第17-18页 |
| 2.3 计算流体力学分析方法的分类 | 第18页 |
| 2.4 本章总结 | 第18-20页 |
| 3 糖尿病兔的获取以及实验方法 | 第20-26页 |
| 3.1 引言 | 第20页 |
| 3.2 实验应用的动物模型的获取 | 第20页 |
| 3.3 获取计算模拟数据的动物实验 | 第20-24页 |
| 3.3.1 动物模型CTA的测量 | 第21-22页 |
| 3.3.2 动物模型的超声测量 | 第22-24页 |
| 3.4 本章总结 | 第24-26页 |
| 4 三维模型的重建及网格划分 | 第26-36页 |
| 4.1 引言 | 第26页 |
| 4.2 建模软件的介绍 | 第26页 |
| 4.3 模型的三维重建步骤 | 第26-32页 |
| 4.3.1 阈值调整 | 第26-28页 |
| 4.3.2 区域增长 | 第28-29页 |
| 4.3.3 模型切割处理 | 第29-30页 |
| 4.3.4 模型的光滑处理 | 第30-31页 |
| 4.3.5 模型的出入口接长处理 | 第31-32页 |
| 4.4 模型的网格划分 | 第32-35页 |
| 4.4.1 网格的分类 | 第32-33页 |
| 4.4.2 网格的生成过程 | 第33-35页 |
| 4.5 本章总结 | 第35-36页 |
| 5 模型的计算设置及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36-44页 |
| 5.1 引言 | 第36页 |
| 5.2 流速数据的获取 | 第36-38页 |
| 5.3 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38-41页 |
| 5.3.1 计算前的坐标设定 | 第38-39页 |
| 5.3.2 定义流体属性 | 第39页 |
| 5.3.3 流体域和分析类型的设定 | 第39-40页 |
| 5.3.4 入口,出口和管壁的边界条件设定 | 第40-41页 |
| 5.3.5 迭代计算的设置 | 第41页 |
| 5.4 本章总结 | 第41-44页 |
| 6 模拟计算结果的后处理以及相关分析 | 第44-68页 |
| 6.1 引言 | 第44页 |
| 6.2 模拟结果的后处理 | 第44-46页 |
| 6.2.1 后处理及应用软件的简介 | 第44-45页 |
| 6.2.2 需要计算的参数介绍 | 第45-46页 |
| 6.3 研究结果的展示 | 第46-66页 |
| 6.3.1 管壁剪切应力(WSS)的分析 | 第46-48页 |
| 6.3.2 时间平均管壁剪切应力(TAWSS)及全部样本的分析 | 第48-55页 |
| 6.3.3 震荡剪切指数(OSI)和相对滞留时间(RRT)的分析 | 第55-58页 |
| 6.3.4 横向管壁剪切应力(transWSS)的分析 | 第58-59页 |
| 6.3.5 血流迹线(streamline)的分析 | 第59-61页 |
| 6.3.6 全部样本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分析 | 第61-66页 |
| 6.4 计算结果的讨论 | 第66-67页 |
| 6.5 本章总结 | 第67-68页 |
| 7 结论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68-70页 |
| 7.1 结论 | 第68页 |
| 7.2 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附录 | 第76页 |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6页 |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