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铁路多站点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1-16页
        1.2.1 站点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理论综述第11-15页
        1.2.2 城市空间结构对交通影响的理论综述第15-16页
    1.3 课题来源第16-17页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第17-20页
        1.4.1 研究对象第17-18页
        1.4.2 研究内容第18-20页
    1.5 研究目的和创新点第20-21页
        1.5.1 研究目的第20页
        1.5.2 创新点第20-21页
    1.6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第21-24页
        1.6.1 研究方法第21-23页
        1.6.2 研究框架第23-24页
第2章 对象城市可比性的主要条件分析第24-44页
    2.1 选取对象城市的界定第24-25页
    2.2 铁路影响的城市演变第25-39页
        2.2.1 日本东京第25-29页
        2.2.2 法国巴黎第29-31页
        2.2.3 英国伦敦第31-35页
        2.2.4 国内城市第35-39页
    2.3 铁路运行模式的异同第39-42页
        2.3.1 枢纽站点的设站模式第39-40页
        2.3.2 枢纽站点的客流构成第40-42页
    2.4 对象城市的对比机制第42-43页
    2.5 小结第43-44页
第3章 铁路枢纽站点格局的对比分析第44-56页
    3.1 对象城市枢纽站点的统计第44-47页
    3.2 枢纽站点设站数量的分析第47-49页
    3.3 枢纽站点设站布局的分析第49-51页
    3.4 多站点间的互通体系分析第51-53页
    3.5 站点与公共交通换乘衔接第53-54页
    3.6 小结第54-56页
第4章 城市空间结构格局的对比分析第56-67页
    4.1 对象城市交通格局的分析第56-61页
        4.1.1 国内市郊铁路迟缓的城市交通现状第56-59页
        4.1.2 注重互通换乘的城市交通规划趋势第59-60页
        4.1.3 对象城市对外旅客出行的比较分析第60-61页
    4.2 对象城市用地格局的分析第61-66页
        4.2.1 商业商务用地反映的城市中心现状第61-63页
        4.2.2 城区与市域一体化的城市中心规划第63-66页
    4.3 小结第66-67页
第5章 铁路枢纽站点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比较第67-77页
    5.1 多站点与城市多中心格局关系第67-74页
        5.1.1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第67-68页
        5.1.2 多中心空间结构规划分析第68-71页
        5.1.3 多中心空间结构模式分析第71-73页
        5.1.4 多站点地区用地开发比较第73-74页
    5.2 中心城区多中心空间格局建构第74-76页
        5.2.1 多站点背景下城市用地布局优化第74-75页
        5.2.2 建立功能混合且差异化的多中心第75-76页
    5.3 小结第76-77页
第6章 国内铁路站点与城市空间结构关系优化建议第77-85页
    6.1 问卷调研第77-80页
        6.1.1 枢纽站点数量和布局的相关调研第77-78页
        6.1.2 枢纽站点与城市交通的相关调研第78-79页
        6.1.3 枢纽站点与城市用地的相关调研第79-80页
    6.2 应对机制第80-83页
        6.2.1 针对枢纽站点设站模式、数量和布局的应对机制第80-81页
        6.2.2 针对枢纽站点体系优化城市交通格局的应对机制第81-82页
        6.2.3 针对枢纽站点优化中心城区用地格局的应对机制第82页
        6.2.4 针对市域范围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优化的应对机制第82-83页
    6.3 发展策略第83页
        6.3.1 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策略第83页
        6.3.2 城市相关规划发展策略第83页
        6.3.3 铁路运营层面发展策略第83页
    6.4 理想模型第83-85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85-87页
    7.1 主要结论第85-86页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86-87页
致谢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2页
附录 A 调研问卷第92-93页
附录 B 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第93-94页
附录 C 论文图表资料来源第94-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五常市稻米企业营销绩效研究
下一篇:北大荒米业集团品牌竞争力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