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4页 |
1.3 主要内容及分析框架 | 第14-15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3.2 分析框架 | 第15页 |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1.4.1 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运用博弈论研究行政不作为的基本认识及可行性分析 | 第17-23页 |
2.1 行政不作为概述 | 第17-20页 |
2.1.1 行政不作为的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1.2 行政不作为的表现形式 | 第17-18页 |
2.1.3 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 | 第18-20页 |
2.2 博弈论概述 | 第20-21页 |
2.2.1 博弈论概念 | 第20页 |
2.2.2 博弈论要素 | 第20-21页 |
2.3 运用博弈论思维研究行政不作为的可行性分析 | 第21-22页 |
2.3.1 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 第21-22页 |
2.3.2 研究角度的一致性 | 第22页 |
2.3.3 博弈要素的一致性 | 第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我国公务员队伍行政不作为的现状及治理困境——以Z市国税局为例 | 第23-29页 |
3.1 我国公务员队伍行政不作为的现状 | 第23-25页 |
3.1.1 行政不作为的整体情况 | 第23-24页 |
3.1.2 Z市行政不作为的现状 | 第24-25页 |
3.2 行政不作为的治理困境 | 第25-28页 |
3.2.1 一般性手段治理行政不作为的困境 | 第25页 |
3.2.2 Z市国税局治理行政不作为的困境 | 第25-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4章 行政不作为的博弈模型运用分析 | 第29-40页 |
4.1 非合作博弈论模式分析 | 第29-34页 |
4.1.1 “囚徒困境”模型介绍 | 第29-30页 |
4.1.2 “智猪博弈”模型介绍 | 第30-31页 |
4.1.3 不作为现象发生的博弈论解读 | 第31-34页 |
4.2 提高收益与改变博弈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34-36页 |
4.2.1 合作博弈概述 | 第34页 |
4.2.2 合作博弈提升行政作为的可行性分析 | 第34-35页 |
4.2.3 改变收益提升行政作为的可行性分析 | 第35-36页 |
4.3 Z市国税局运用“数字人事”系统进行博弈改进 | 第36-39页 |
4.3.1 数字人事概述 | 第36页 |
4.3.2 发挥数字人事管理抓手作用,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 第36-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以博弈论思维解决行政不作为的对策建议 | 第40-45页 |
5.1 改进非合作博弈,深化合作博弈意识 | 第40-41页 |
5.1.1 加强行政监督机构使命感 | 第40页 |
5.1.2 加强法律约束力 | 第40-41页 |
5.2 明确监督责任 | 第41页 |
5.2.1 明确划分行政监督主体 | 第41页 |
5.2.2 优化激励机制 | 第41页 |
5.3 优化考核机制 | 第41-42页 |
5.3.1 科学细分考核内容 | 第42页 |
5.3.2 群众考核公务员业绩 | 第42页 |
5.4 为改善行政不作为现状创造基础条件 | 第42-44页 |
5.4.1 建立科学的教育环境 | 第42-43页 |
5.4.2 建立容错机制 | 第43-44页 |
5.4.3 建立培训机构 | 第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