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铱催化的分子内不对称还原胺化合成手性氮杂环化合物及其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14-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44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2 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氢化合成手性氮杂环化合物第17-30页
        1.2.1 过渡金属催化的芳香杂环化合物的不对称氢化第17-23页
        1.2.2 过渡金属催化的环状酰亚胺和亚胺的不对称氢化第23-27页
        1.2.3 过渡金属催化的酰烯胺和烯胺的不对称氢化第27-30页
    1.3 过渡金属催化的分子内关环合成手性氮杂环化合物第30-38页
        1.3.1 分子内不对称借氢反应第30-31页
        1.3.2 分子内C-H活化反应第31-34页
        1.3.3 分子内不对称还原胺化第34-38页
    1.4 不对称氢解合成手性氮杂环化合物第38-39页
    1.5 手性氮杂环化合物的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第39-42页
        1.5.1 手性三唑类杀菌剂第40-41页
        1.5.2 手性咪唑类杀菌剂第41页
        1.5.3 手性吗啉类杀菌剂第41-42页
        1.5.4 手性N-酰基苯胺类杀菌剂第42页
    1.6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第42-44页
第二章 分子内还原胺化合成手性1-取代四氢异喹啉第44-62页
    2.1 前言第44-45页
    2.2 实验部分第45-47页
        2.2.1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45页
        2.2.2 催化剂的制备第45页
        2.2.3 分子内不对称还原胺化反应步骤第45-46页
        2.2.4 2-取代苯甲酰基苯乙基氨基甲酸叔丁酯的合成第46-47页
    2.3 结果分析第47-52页
        2.3.1 反应溶剂的筛选第47-48页
        2.3.2 反应添加剂的筛选第48-49页
        2.3.3 手性配体的筛选第49-51页
        2.3.4 底物扩展第51-52页
        2.3.5 应用实例第52页
    2.4 小结第52-53页
    2.5 化合物核磁数据第53-62页
第三章 分子内还原胺化合成手性2-取代四氢吡咯第62-76页
    3.1 前言第62页
    3.2 实验部分第62-64页
        3.2.1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62-63页
        3.2.2 分子内不对称还原胺化反应步骤第63页
        3.2.3 叔丁基(4-氧-4-芳基丁基)氨基甲酸酯(5)的合成第63-64页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4-68页
        3.3.1 反应添加剂的筛选第64页
        3.3.2 反应溶剂的筛选第64-65页
        3.3.3 手性配体的筛选第65-67页
        3.3.4 底物扩展第67-68页
    3.4 小结第68页
    3.5 化合物核磁数据第68-76页
第四章 分子内不对称还原胺化合成手性2-取代四氢喹啉第76-82页
    4.1 前言第76页
    4.2 实验部分第76-77页
        4.2.1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76-77页
        4.2.2 分子内不对称还原胺化反应步骤第77页
    4.3 实验结果分析第77-80页
        4.3.1 反应添加剂的筛选第77-78页
        4.3.2 手性配体的筛选第78-79页
        4.3.3 酸的筛选第79-80页
    4.4 小结第80页
    4.5 化合物核磁数据第80-82页
第五章 不对称氢解合成手性内酰胺第82-90页
    5.1 前言第82页
    5.2 实验部分第82-83页
        5.2.1 实验材料第82页
        5.2.2 不对称氢解反应步骤第82-83页
        5.2.3 3-芳基-3-羟基异吲哚啉-1-酮合成第83页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83-87页
        5.3.1 反应添加剂和溶剂的筛选第83-84页
        5.3.2 酸的筛选第84-85页
        5.3.3 手性配体的筛选第85-86页
        5.3.4 底物的扩展第86-87页
    5.4 小结第87页
    5.5 化合物核磁数据第87-90页
第六章 氮杂环化合物的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第90-98页
    6.1 前言第90页
    6.2 实验部分第90-91页
        6.2.1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90页
        6.2.2 供试真菌第90-91页
        6.2.3 抗真菌活性初筛方法第91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91-96页
        6.3.1 2-取代四氢异喹啉化合物抗真菌活性第91-93页
        6.3.2 2-取代四氢吡咯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第93-94页
        6.3.3 内酰胺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第94-96页
    6.4 小结第96-98页
结论和创新点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10页
附录第110-170页
致谢第170-172页
作者简介第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倍半萜类天然产物(+)-Cuparene、(+)-Tochuinyl acetate、Herbertenolide和Fissistigmatin的全合成研究及生物活性评价
下一篇:过渡金属磷硫化物的制备及其电催化裂解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