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1.1.1 早期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点 | 第9页 |
1.1.2 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治疗 | 第9-10页 |
1.1.3 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干预模式 | 第10-13页 |
1.1.3.1 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概念及内容 | 第10-11页 |
1.1.3.2 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应用现状 | 第11-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3 本研究创新点 | 第13-14页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22页 |
2.1 研究设计 | 第15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2.1.1 筛选标准 | 第15页 |
2.1.2 样本量确定及分组 | 第15页 |
2.3 伦理原则 | 第15-16页 |
2.4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2.4.1 对照组 | 第16页 |
2.4.2 试验组 | 第16-18页 |
2.5 研究工具 | 第18-20页 |
2.5.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 第18页 |
2.5.2 Oxford骨盆底肌力评分系统 | 第18-19页 |
2.5.3 盆底功能障碍简表 | 第19页 |
2.5.4 盆底功能障碍影响简易问卷 | 第19页 |
2.5.5 一般自我效能量表 | 第19页 |
2.5.6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 第19-20页 |
2.6 质量控制 | 第20页 |
2.6.1 研究设计阶段 | 第20页 |
2.6.2 研究实施阶段 | 第20页 |
2.6.3 数据收集及录入阶段 | 第20页 |
2.7 统计分析 | 第20-22页 |
2.7.1 一般资料及基线水平比较 | 第20页 |
2.7.2 盆底肌力及各量表评分的比较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22-32页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第22-23页 |
3.2 两组患者盆底肌力水平比较 | 第23-24页 |
3.3 两组患者盆底功能障碍简表(PFDI-20)评分比较 | 第24-25页 |
3.4 两组患者盆底功能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评分比较 | 第25-26页 |
3.5 两组患者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评分比较 | 第26-27页 |
3.6 两组患者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分比较 | 第27-32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2-40页 |
4.1 早期宫颈癌术后患者合并PFD的发病机制 | 第32-33页 |
4.2 基于ITHBC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PFD患者盆底功能的影响 | 第33-35页 |
4.3 基于ITHBC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PFD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4.4 基于ITHBC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PFD患者社会支持水平的影响 | 第36-38页 |
4.5 基于ITHBC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PF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第38-40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0-41页 |
主要结论 | 第40页 |
展望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
附录 | 第49-5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