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 伪狂犬病与大片段基因组文库研究概况 | 第12-17页 |
1.1 伪狂犬病病毒 | 第12-13页 |
1.2 我国伪狂犬病新疫情及流行毒株特点 | 第13-14页 |
1.3 Fosmid克隆载体 | 第14-15页 |
1.4 Fosmid基因组文库及应用现状 | 第15页 |
1.5 Red/ET介导的同源重组技术 | 第15-16页 |
1.6 疱疹病毒科的反向遗传学 | 第16-17页 |
2 疱疹病毒相关的ISGs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2.1 抗病毒天然免疫 | 第17-18页 |
2.2 疱疹病毒感染激活IFN信号通路 | 第18页 |
2.3 疱疹病毒调节宿主/病毒的相互作用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多片段拯救系统的构建 | 第20-31页 |
1 材料方法 | 第20-24页 |
1.1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1.2 PRV基因组的提取 | 第21页 |
1.3 PRV Fosmid文库的构建 | 第21页 |
1.4 病毒的拯救 | 第21-22页 |
1.5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 第22页 |
1.6 PCR | 第22页 |
1.7 电镜观察 | 第22页 |
1.8 脉冲场电泳 | 第22页 |
1.9 病毒拯救的最佳粘粒组合的筛选 | 第22-23页 |
1.10 —步生长曲线 | 第23页 |
1.11 蚀斑试验 | 第23页 |
1.12 统计学分析 | 第23-24页 |
2 结果 | 第24-28页 |
2.1 Fosmid文库构建与鉴定 | 第24-25页 |
2.2 病毒的拯救 | 第25-26页 |
2.3 拯救病毒的鉴定 | 第26-27页 |
2.4 病毒拯救的最佳粘粒组合 | 第27-28页 |
3 讨论 | 第28-31页 |
第三章 融合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病毒rPRVTJ-VP26-EGFP的构建与鉴定 | 第31-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1.1 病毒及试剂 | 第31-32页 |
1.2 突变粘粒的构建 | 第32-33页 |
1.3 重组病毒的拯救 | 第33页 |
1.4 重组病毒PCR鉴定 | 第33-34页 |
1.5 一步生长曲线 | 第34页 |
1.6 蚀斑试验 | 第34页 |
1.7 新生鼠背根神经节中感觉神经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第34-35页 |
1.8 重组病毒感染新生鼠背根神经元细胞 | 第35页 |
2 结果 | 第35-37页 |
2.1 重组病毒的拯救 | 第35-36页 |
2.2 重组病毒rPRVTJ-VP26-EGFP的鉴定 | 第36页 |
2.3 重组病毒感染神经细胞 | 第36-37页 |
3 讨论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抗伪狂犬病病毒干扰素刺激基因的筛选与鉴定 | 第39-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3页 |
1.1 病毒、质粒、细胞株及实验试剂 | 第39-40页 |
1.2 髙内涵筛选试验 | 第40页 |
1.3 过表达细胞系构建 | 第40-41页 |
1.4 Western blotting试验 | 第41页 |
1.5 CCK-8试验 | 第41页 |
1.6 抗病毒ISGs的鉴定 | 第41页 |
1.7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41-42页 |
1.8 PRV滴度的测定 | 第42页 |
1.9 动物感染试验 | 第42-43页 |
1.10 统计学方法 | 第43页 |
2 结果 | 第43-46页 |
2.1 抗PRV ISGs的筛选结果 | 第43-44页 |
2.2 IFIT3过表达细胞系的构建及鉴定 | 第44-45页 |
2.3 抗PRV ISGs的鉴定 | 第45页 |
2.4 PRV感染后IFIT3上调表达 | 第45-46页 |
3 讨论 | 第46-4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