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本论文主要名词术语的简写 | 第10-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 1.1 自修复材料 | 第11-12页 |
| 1.2 自修复聚合物 | 第12-15页 |
| 1.2.1 自修复聚合物概述 | 第12页 |
| 1.2.2 自修复聚合物分类 | 第12-15页 |
| 1.3 形状记忆聚合物 | 第15-17页 |
| 1.3.1 形状记忆聚合物概述 | 第15页 |
| 1.3.2 形状记忆聚合物分类 | 第15-16页 |
| 1.3.3 热致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形状记忆机理 | 第16-17页 |
| 1.4 两性离子聚合物 | 第17-21页 |
| 1.4.1 两性离子聚合物概述 | 第17-18页 |
| 1.4.2 两性离子聚合物应用 | 第18-19页 |
| 1.4.3 两性离子聚合物的自修复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1.4.4 两性离子聚合物的再塑形应用 | 第20-21页 |
| 1.5 本课题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21-24页 |
| 1.5.1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 1.5.2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22-24页 |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4-34页 |
|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24-25页 |
|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5页 |
| 2.3 样品制备 | 第25-30页 |
| 2.3.1 M-ZPUs的制备 | 第25-27页 |
| 2.3.2 H-ZPUs的制备 | 第27-28页 |
| 2.3.3 MH-ZPUs的制备 | 第28-30页 |
| 2.4 结构与性能表征 | 第30-34页 |
| 第3章 M-ZPUs型两性离子聚合物结构和性能研究 | 第34-44页 |
| 3.1 引言 | 第34页 |
| 3.2 M-ZPUs型两性离子聚合物结构分析 | 第34-37页 |
| 3.3 M-ZPUs型两性离子聚氨酯热性能分析 | 第37页 |
| 3.4 M-ZPUs型两性离子聚氨酯微相分离结构分析 | 第37-40页 |
| 3.5 M-ZPUs型两性离子聚氨酯形状记忆性能分析 | 第40-41页 |
| 3.6 M-ZPUs型两性离子聚氨酯自修复性能分析 | 第41-43页 |
| 3.6.1 结构修复分析 | 第41页 |
| 3.6.2 机械性能修复分析 | 第41-43页 |
| 3.7 结论 | 第43-44页 |
| 第4章 H-ZPUs两性离子聚合物结构和性能研究 | 第44-62页 |
| 4.1 引言 | 第44页 |
| 4.2 H-ZPUs型两性离子聚氨酯结构分析 | 第44-47页 |
| 4.3 H-ZPUs型两性离子聚氨酯热性能分析 | 第47-48页 |
| 4.4 H-ZPUs型两性离子聚氨酯微相分离结构分析 | 第48-49页 |
| 4.5 H-ZPUs型两性离子聚氨酯自修复性能分析 | 第49-54页 |
| 4.5.1 结构自修复性能分析 | 第49-50页 |
| 4.5.2 机械性能自修复分析 | 第50-52页 |
| 4.5.3 自修复机理分析 | 第52-53页 |
| 4.5.4 形状记忆性能的自修复分析 | 第53-54页 |
| 4.6 H-ZPUs型两性离子聚氨酯湿度下的热分析 | 第54-56页 |
| 4.7 H-ZPUs型两性离子聚氨酯湿度下的微相分离结构分析 | 第56-58页 |
| 4.8 H-ZPUs型两性离子聚氨酯再塑形性能及机理研究 | 第58-61页 |
| 4.8.1 再塑形性能分析 | 第58-60页 |
| 4.8.2 再塑形性能机理研究 | 第60-61页 |
| 4.9 结论 | 第61-62页 |
| 第5章 MH-ZPUs型两性离子聚合物结构和性能研究 | 第62-76页 |
| 5.1 引言 | 第62页 |
| 5.2 MH-ZPUs型两性离子聚合物结构分析 | 第62-64页 |
| 5.3 MH-ZPUs型两性离子聚氨酯热性能分析 | 第64-65页 |
| 5.4 MH-ZPUs型两性离子聚氨酯微相分离结构分析 | 第65-67页 |
| 5.5 MH-ZPUs型两性离子聚氨酯形状记忆性能分析 | 第67-69页 |
| 5.6 MH-ZPUs型两性离子聚氨酯自修复性能分析 | 第69-72页 |
| 5.6.1 结构自修复性能分析 | 第69-70页 |
| 5.6.2 机械性能自修复分析 | 第70-72页 |
| 5.7 形状记忆性能的自修复分析 | 第72-73页 |
| 5.8 MH-ZPUs型两性离子聚氨酯再塑型性能分析 | 第73-74页 |
| 5.9 结论 | 第74-76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6.1 结论 | 第76-77页 |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