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8-30页 |
1.1 DNA-金属模拟酶 | 第8-20页 |
1.1.1 DNA多形态结构 | 第8-12页 |
1.1.2 DNA-氯高铁血红素模拟过氧化物酶 | 第12-16页 |
1.1.3 DNA-Cu(Ⅱ)金属酶 | 第16-18页 |
1.1.4 DNA-Cu(Ⅱ)配合物金属酶 | 第18-20页 |
1.2 非金属模拟酶 | 第20-24页 |
1.2.1 石墨烯 | 第21-22页 |
1.2.2 碳量子点 | 第22-23页 |
1.2.3 有机小分子 | 第23-24页 |
1.3 酶催化氧化反应 | 第24-27页 |
1.3.1 过氧化物酶 | 第24-25页 |
1.3.2 过水解酶 | 第25-26页 |
1.3.3 脂肪酶 | 第26-27页 |
1.4 本文研究工作的提出 | 第27-30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30-40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0-33页 |
2.1.1 实验所需试剂 | 第30-31页 |
2.1.2 实验所需DNA序列 | 第31-33页 |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3-38页 |
2.2.1 DNA浓度标定及样品配制 | 第33-34页 |
2.2.2 DNA-Cu(Ⅱ)复合物的制备及检测S1 核酸酶的方法 | 第34-37页 |
2.2.3 磷酸化DNA检测碱性磷酸酶(ALP) | 第37-38页 |
2.3 实验仪器与表征 | 第38-40页 |
2.3.1 紫外-可见分光光谱(UV-vis) | 第38页 |
2.3.2 电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ESI MS) | 第38-39页 |
2.3.3 圆二色光谱(CD光谱) | 第39页 |
2.3.4 荧光光谱 | 第39-40页 |
第3章 DNA-Cu(Ⅱ)复合物拟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比色检测核酸外切酶 | 第40-62页 |
3.1 DNA-Cu(Ⅱ)复合物拟过氧化物酶活性 | 第41-49页 |
3.1.1 重复鸟嘌呤(G)与序列长度对DNA-Cu(Ⅱ)复合物拟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规律 | 第41-45页 |
3.1.2 DNA-Cu(Ⅱ)复合物的类酶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45-48页 |
3.1.3 DNA-Cu(Ⅱ)复合物的稳定性研究 | 第48-49页 |
3.2 DNA与 Cu2+离子的结合模式研究 | 第49-55页 |
3.2.1 光谱研究 | 第49-52页 |
3.2.2 电喷雾质谱研究(ESI-MS) | 第52-55页 |
3.3 DNA-Cu(Ⅱ)复合物催化条件优化 | 第55-57页 |
3.4 DNA-Cu(Ⅱ)复合物用于S1 核酸酶的可视化检测 | 第57-60页 |
3.4.1 S1 核酸酶的检测限及选择性 | 第57-59页 |
3.4.2 人血清中S1 核酸酶的检测 | 第59-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4章 DNA催化过氧乙酸的原位生成及其比色检测碱性磷酸酶研究 | 第62-78页 |
4.1 DNA催化乙酸-H2O2 氧化TMB | 第62-71页 |
4.1.1 阴离子种类对DNA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4.1.2 DNA序列的组成与长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63-67页 |
4.1.3 DNA的类酶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67-71页 |
4.2 磷酸化DNA比色检测碱性磷酸酶(ALP) | 第71-75页 |
4.2.1 ALP的检测限及选择性 | 第71-75页 |
4.2.2 人血清中ALP的检测 | 第7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5-7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5.1 结论 | 第78-79页 |
5.2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