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其他论文

馆校合作下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模式的建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9-10页
        一、学习型社会背景下学习空间的思考第9页
        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背景下场馆价值的思考第9-10页
    第二节 研究意义第10-11页
        一、理论意义第10页
        二、实践意义第10-11页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一、关于“馆校合作”的研究现状第11-13页
        二、关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研究综述第13-14页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4-16页
        一、研究思路第14-15页
        二、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第16-17页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17-23页
    第一节 概念界定第17-19页
        一、馆校合作第17-18页
        二、馆校合作教育模式第18-19页
    第二节 理论基础第19-23页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19页
        二、“做中学”与“活教育”理论第19-20页
        三、协同理论第20页
        四、一般学习结果理论第20-23页
第三章 馆校合作现状调查第23-37页
    第一节 调查的目的、对象、方法第23-24页
        一、调查目的第23页
        二、调查对象第23页
        三、调查方法第23-24页
        四、调查范围第24页
    第二节 调查结果及分析第24-37页
        一、对学生调查结果分析第24-28页
        二、对教师调查结果分析第28-32页
        三、对馆方调查结果分析第32-34页
        四、调查总结第34-37页
第四章 馆校合作下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模式构建第37-49页
    第一节 构建馆校合作科技教育模式的必要性第37页
    第二节 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第37-39页
        一、主体性原则第38页
        二、目的性原则第38页
        三、科学性原则第38页
        四、开放性原则第38-39页
    第三节 模式构建的目标第39-42页
        一、目的共识第39-40页
        二、过程共施第40-41页
        三、结果共评第41页
        四、平台共建第41-42页
    第四节 馆校合作的教育模式框架图与教学设计活动步骤第42-49页
        一、确定教学活动主题第45页
        二、明确教学活动对象第45页
        三、确定“一般学习结果”理论的五维目标第45页
        四、场馆学习移动终端APP使用功能定位介绍第45-47页
        五、课堂教学教育技术手段运用的介绍第47页
        六、学校和场馆关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第47-49页
第五章 馆校合作教学案例探索第49-55页
    第一节 馆校合作教学案例内容设计第49-53页
        一、教学案例介绍第49-50页
        二、场馆学习活动介绍第50-51页
        三、学校学习活动介绍第51-53页
        四、场馆和学校共同开展教学评价第53页
    第二节 馆校合作教学案例总结分析第53-5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5-59页
    第一节 研究总结第55页
    第二节 研究的局限和不足第55-56页
        一、研究案例个数较少第55页
        二、教育模式并未付诸行动第55-56页
    第三节 研究建议第56-59页
        一、馆校合作关系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第56页
        二、科技教师专业培训亟待加强第56页
        三、构建对接于课标、区别于课堂的教学模式第56-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附录第62-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招商银行财务分析
下一篇:DNA催化剂的仿生构建及其在可视化检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