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2.1 课题来源及意义 | 第12-13页 |
2.1.1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2.1.2 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2.2.1 逆温层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2.2 逆温层观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2.2.3 逆温层预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2.4 露天矿逆温层分布规律与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2.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2.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2.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2.3.3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3 露天矿采场岩壁温度及空气温度现场实验研究 | 第23-52页 |
3.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23-24页 |
3.2 露天矿采场岩壁温度现场观测 | 第24-32页 |
3.2.1 测点分布 | 第24-25页 |
3.2.2 岩壁温度冬季观测结果 | 第25-29页 |
3.2.3 岩壁温度春季观测结果 | 第29-32页 |
3.3 露天矿采场内部空气温度现场观测 | 第32-50页 |
3.3.1 测点分布 | 第32-33页 |
3.3.2 露天矿采场内部空气温度冬季观测结果 | 第33-38页 |
3.3.3 露天矿采场内部空气温度春季观测结果 | 第38-45页 |
3.3.4 露天矿逆温层变化规律分析 | 第45-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4 露天矿采场太阳辐射量分布模拟研究 | 第52-64页 |
4.1 太阳辐射量分布模拟方法 | 第52-56页 |
4.1.1 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建立 | 第52-54页 |
4.1.2 太阳辐射量的计算 | 第54-56页 |
4.2 坡度及坡向模拟 | 第56页 |
4.3 太阳辐射量分布模拟 | 第56-62页 |
4.3.1 日太阳直射时间模拟 | 第56-57页 |
4.3.2 太阳直射辐射量模拟结果 | 第57-59页 |
4.3.3 太阳散射辐射量模拟结果 | 第59-60页 |
4.3.4 太阳总辐射量模拟结果 | 第60-62页 |
4.4 露天矿采场边帮岩壁太阳辐射量分布规律 | 第62-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露天矿逆温层理论模型建立 | 第64-87页 |
5.1 露天矿采场岩壁温度变化的理论模型建立 | 第64-74页 |
5.1.1 温度分布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64-68页 |
5.1.2 岩壁温度模型的建立 | 第68-72页 |
5.1.3 理论模型可靠性分析 | 第72-74页 |
5.2 露天矿逆温层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74-81页 |
5.2.1 逆温层的影响因子分析 | 第74-77页 |
5.2.2 逆温层形成模型的建立 | 第77-81页 |
5.3 采场内部低层空气的基本方程的建立 | 第81-8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6 露天矿逆温层空间分布数值模拟与分析 | 第87-111页 |
6.1 露天矿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87-92页 |
6.1.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87-88页 |
6.1.2 模拟参数及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88-92页 |
6.2 露天矿采场温度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92-105页 |
6.2.1 数值模拟结果可靠性分析 | 第92页 |
6.2.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方法 | 第92-93页 |
6.2.3 露天矿采场内垂直高度上温度随时间变化 | 第93-97页 |
6.2.4 露天矿逆温层概率分布 | 第97-101页 |
6.2.5 露天矿逆温层强度分布 | 第101-105页 |
6.3 露天矿逆温层空间分布概率预测 | 第105-11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5页 |
7.1 结论 | 第111-112页 |
7.2 创新点 | 第112页 |
7.3 建议与展望 | 第112-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5页 |
附录A 25个区域内逆温层的概率分布 | 第125-135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35-13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