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13-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37页 |
2.1 先进高强钢概况 | 第15-16页 |
2.2 热成形钢的发展 | 第16-20页 |
2.3 热成形钢的强韧化机制 | 第20-24页 |
2.3.1 析出粒子的强韧化 | 第21-22页 |
2.3.2 残留奥氏体增塑机制 | 第22-24页 |
2.4 热成形钢的氢致延迟断裂行为研究 | 第24-35页 |
2.4.1 氢致延迟开裂理论 | 第26-28页 |
2.4.2 氢致延迟开裂评价手段 | 第28-31页 |
2.4.3 氢致延迟开裂研究进展 | 第31-35页 |
2.5 动态变形行为研究 | 第35-37页 |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7-45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3.2 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3.3 实验设备与方法 | 第40-45页 |
3.3.1 实验加工制备与测试 | 第40-43页 |
3.3.2 微观组织分析和测定 | 第43-45页 |
4 2000MPa级热成形钢的成分设计和相变规律研究 | 第45-55页 |
4.1 成分设计 | 第45-46页 |
4.2 理论相变点计算 | 第46-49页 |
4.3 连续冷却过程相变规律研究 | 第49-54页 |
4.3.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49-50页 |
4.3.2 显微组织和硬度 | 第50-53页 |
4.3.3 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 2000MPa级热成形钢的关键制造技术研究 | 第55-84页 |
5.1 轧制工艺研究 | 第55-59页 |
5.2 退火工艺研究 | 第59-65页 |
5.2.1 罩式退火工艺研究 | 第59-62页 |
5.2.2 连续退火工艺研究 | 第62-65页 |
5.3 热成形关键工艺参数研究 | 第65-83页 |
5.3.1 奥氏体化保温温度的影响 | 第66-75页 |
5.3.2 奥氏体化保温时间的影响 | 第75-79页 |
5.3.3 淬火温度的影响 | 第79-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6 2000MPa级热成形钢的强韧化机制研究 | 第84-110页 |
6.1 淬火-回火工艺研究 | 第84-88页 |
6.2 淬火-配分工艺研究 | 第88-97页 |
6.3 强韧化机制 | 第97-106页 |
6.4 极限冷弯性能 | 第106-10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7 2000MPa级热成形钢的氢致开裂行为研究 | 第110-128页 |
7.1 氢致开裂行为 | 第110-113页 |
7.2 氢渗透行为 | 第113-117页 |
7.2.1 氢渗透实验原理 | 第113-114页 |
7.2.2 氢渗透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14-117页 |
7.3 氢精确含量的测定 | 第117-119页 |
7.4 断裂特征 | 第119-125页 |
7.5 2000MPa级热成形钢的抗氢致开裂机理 | 第125-127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8 2000MPa级热成形钢的动态变形行为研究 | 第128-142页 |
8.1 力学性能 | 第129-131页 |
8.2 应变硬化行为 | 第131-132页 |
8.3 绝热温升行为 | 第132-133页 |
8.4 拉伸试样断裂形貌 | 第133-137页 |
8.4.1 拉伸试样断口形貌 | 第133-135页 |
8.4.2 动态拉伸断裂特征 | 第135-137页 |
8.5 吸能性能分析 | 第137-140页 |
8.6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9 结论及后期的工作设想 | 第142-145页 |
9.1 结论 | 第142-144页 |
9.2 后期的工作设想 | 第144-145页 |
10 创新点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8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58-16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