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制药工业论文

青霉素菌渣水热液化制备生物油及机理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2-14页
2 文献综述第14-34页
    2.1 抗生素菌渣第14-16页
        2.1.1 来源及组成第14-15页
        2.1.2 性质及危害第15-16页
    2.2 热化学转化技术第16-20页
        2.2.1 直接燃烧第16-17页
        2.2.2 气化技术第17-18页
        2.2.3 热解液化技术第18-19页
        2.2.4 水热液化技术第19-20页
    2.3 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第20-23页
        2.3.1 技术简介第20-21页
        2.3.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进展第21-22页
        2.3.3 热解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第22-23页
    2.4 生物质水热液化技术第23-34页
        2.4.1 技术简介第23-24页
        2.4.2 亚/超临界水的性质第24-26页
        2.4.3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进展第26-28页
        2.4.4 水热液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第28-34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34-44页
    3.1 研究内容第34页
    3.2 技术路线第34-35页
    3.3 研究方法第35-41页
        3.3.1 青霉素菌渣化学特性第35-37页
        3.3.2 青霉素菌渣热解特性及产物特性第37-40页
        3.3.3 青霉素菌渣水热液化试验第40-41页
    3.4 主要材料和仪器设备第41-44页
        3.4.1 试验材料第41-42页
        3.4.2 试验所用试剂及仪器第42-44页
4 青霉素菌渣化学特性及热解油形成机理研究第44-72页
    4.1 超细化破碎对青霉素菌渣碳结构特性的影响第45-48页
        4.1.1 ~(13)C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第45-46页
        4.1.2 碳结构变化第46-48页
    4.2 超细化粉碎对青霉素菌渣中自由基特性的影响第48-53页
        4.2.1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分析第48-50页
        4.2.2 g值及自由基类型分析第50-51页
        4.2.3 自由基浓度变化第51-52页
        4.2.4 线宽变化第52-53页
    4.3 青霉素菌渣热解特性分析第53-57页
    4.4 青霉素菌渣热解动力学分析第57-64页
        4.4.1 热解过程活化能计算第57-60页
        4.4.2 热解过程最概然机理函数推断第60-64页
    4.5 青霉素菌渣热解产物特性分析第64-69页
        4.5.1 热解温度对焦炭中主要官能团的影响第64-65页
        4.5.2 气相产物成分分析第65-66页
        4.5.3 热解油主要有机组分的形成机理第66-69页
    4.6 小结第69-72页
5 青霉素菌渣水热液化产生物油条件优化及反应机理分析第72-90页
    5.1 试验设计第72-73页
    5.2 反应参数对水热液化产物分布的影响第73-75页
    5.3 响应曲面试验及方差分析第75-78页
    5.4 三维响应曲面图分析第78-80页
        5.4.1 生物油产率第78-79页
        5.4.2 生物油碳回收率第79-80页
        5.4.3 生物油氮回收率第80页
        5.4.4 生物油高位热值第80页
    5.5 参数优化及最优值验证第80-82页
    5.6 水热液化机理研究第82-89页
        5.6.1 生物油主要有机组分分析第83-86页
        5.6.2 生物油形成化学反应路径分析第86-87页
        5.6.3 生物油与热解油主要有机组分对比分析第87-89页
    5.7 小结第89-90页
6 水相循环对青霉素菌渣水热液化过程的影响第90-102页
    6.1 试验设计第91-92页
    6.2 水相循环对水热液化产物分布的影响第92-93页
    6.3 水相在循环液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第93-95页
        6.4.1 非催化条件下水相中有机物的变化规律第93-94页
        6.4.2 催化条件下水相中有机物的变化规律第94-95页
    6.4 水相循环对固体残渣性质的影响第95-97页
        6.4.1 固体残渣元素组成及热值分析第95-96页
        6.4.2 固体残渣表面官能团分析第96-97页
    6.5 水相循环对生物油性质的影响第97-100页
        6.5.1 生物油元素组成及热值分析第97-98页
        6.5.2 生物油中主要官能团分析第98-99页
        6.5.3 生物油主要有机组分的变化规律第99-100页
    6.6 小结第100-102页
7 青霉素菌渣催化水热液化制备生物油研究第102-110页
    7.1 试验设计第102-103页
    7.2 催化剂种类对青霉素菌渣水热液化产物分布的影响第103-104页
    7.3 催化剂添加量对青霉素菌渣水热液化产物分布的影响第104-105页
    7.4 催化剂对生物油品质的促进效果第105-109页
        7.4.1 生物油元素组成及热值分析第105-106页
        7.4.2 生物油主要官能团分析第106-107页
        7.4.3 生物油主要有机组分的变化规律第107-109页
    7.5 小结第109-110页
8 结论和建议第110-114页
    8.1 结论第110-111页
    8.2 创新点第111-112页
    8.3 建议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30页
附录A 超细化破碎后青霉素菌渣样品的粒径分布图第130-131页
附录B 等转化率法计算青霉素菌渣热解各阶段活化能的拟合曲线第131-133页
附录C 热解油GC-MS总离子流图第133-134页
附录D 生物油产率、碳回收率、氮回收率、高位热值响应曲面图第134-146页
附录E 能量回收率较高工况下所得生物油的GC-MS总离子流图第146-147页
附录F 水相循环前后水相的GC-MS总离子流图及谱图分析第147-153页
附录G 水相循环前后生物油的GC-MS总离子流图及谱图分析第153-159页
附录H 催化水热液化所得生物油的GC-MS分析第159-167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第167-171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深凹露天矿逆温层空间分布规律及预测
下一篇:典型电子废弃物中有价金属超重力选择性分离的基础研究